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程标准:
了解农村改革,理解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理解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改革前农村和城市经济体
制的弊端,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以及
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2、通过指导学生展示图片、文字资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
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感性理解,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分析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水平、对历
史事件的分析水平和概括水平。
3、引领学生在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基
础上,理解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体会
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曲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
行。
难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农村
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由顺口溜:“红芋饭,红干子馍,离开红芋不能活。”
穿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二、农村的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
展。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内容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受挫,全国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
村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农民强烈希望改变现状。
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农村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第一:改革首先从安徽、四川两省部分农村开始。
P65图片《报纸》、包产到组。P66《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
《小岗村农民顺口溜》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第二: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增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文件,
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1980年实现了它的合法性,得到中央的肯定。
转折性,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
点,包产到户不会偏离社会主义的保障。
第三:1983年,全国基本上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的调
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巨大变化,粮食够吃,草房变瓦房,购置自行车、黑白电视、手
表等。
P66下图片再现《花鼓词2》
小字:发展乡镇企业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0世
纪80年代初,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逐步展开。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城市经济体制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弊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
企业统的过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吃“大锅饭”,严重压抑了
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经济效益低下,城市的巨大
潜力运远没有发挥出来,生产建设流通领域中的损失和浪费很严重。
所以,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在世界
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要求城市经济体制具有吸收当代新科技成就
的水平,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城市体制改革首先从四川、山东等省的企业开始。内容:扩大企
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和厂长负责制。
1984年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内容:首先对国
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其次,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的所有制经济;再次,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制
度。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