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2《长亭送别》《哈姆莱特》(学案)【中职专用】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下册).docx
文件大小:36.2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4.76千字
文档摘要

PAGE4/NUMPAGES5

第5课《长亭送别》《哈姆莱特》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文本理解

(1)学生能够梳理《长亭送别》中崔莺莺与张生离别时的情节脉络,准确概括各部分内容,掌握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

(2)针对《哈姆莱特》,学生可理清哈姆莱特复仇的主要情节线索,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哈姆莱特的忧郁、犹豫,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等。

2.?语言赏析

(1)品味《长亭送别》中优美的曲词,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能够赏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的运用效果,提升对古典戏曲语言的鉴赏能力。

(2)学习《哈姆莱特》中经典的台词,分析其语言风格,如哈姆莱特独白的深刻内涵与艺术感染力,领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3.?戏剧文体知识

(1)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特点,包括角色、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宫调等知识,能分析《长亭送别》在体制上如何体现元杂剧特征。

(2)掌握西方戏剧的基本要素,如戏剧冲突、舞台说明等,并能从《哈姆莱特》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其在塑造人物、推动剧情方面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分析

(1)通过反复诵读《长亭送别》的曲词,体会人物情感,把握戏曲的节奏和韵律,学习如何通过语言分析人物内心世界。

(2)运用批判性阅读方法研读《哈姆莱特》,对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人物性格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2.?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爱情观以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2)针对《哈姆莱特》中“生存还是毁灭”等经典片段,开展小组探究,探讨哈姆莱特的性格成因以及该剧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团队协作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表演体验

(1)安排学生选择《长亭送别》中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人物情感,体会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提升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2)选取《哈姆莱特》中的经典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演出,深入理解西方戏剧的表演风格和舞台呈现方式,增强对戏剧艺术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文化传承

(1)感受《长亭送别》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会古代文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与追求,增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领略《哈姆莱特》所代表的西方文学经典魅力,了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和人文精神,拓宽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

2.?情感共鸣

(1)体会《长亭送别》中崔莺莺与张生离别时的痛苦与不舍,感受人间真情的珍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2)深入理解《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面对复仇与生存困境时的挣扎与抉择,引发学生对人性、生命、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中西方戏剧不同的人物情感,把握戏曲的节奏和韵律,学习如何通过语言分析人物内心世界

难点:感受中西方文化的经典魅力,拓宽文化视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

【学习过程】

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文学常识

王实甫:名________,元大都(今北京)人,________代戏曲作家。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长亭送别》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被称为________。

莎士比亚:___________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历史剧、喜剧、悲剧等多种体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风貌。

元杂剧:又称___________,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它形成于宋代,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繁盛。剧本结构一般一本为四折,必要时会有“楔子”。楔子通常在折前或两折之间,用于介绍人物、情节等。一折戏只用一个宫调。由“唱”“云”“科”组成。“唱”即演唱;“云”是宾白,包括人物的对话和独白;“科”主要指做工,含表情、舞蹈和武功。角色分为末类、旦类、净类等。末包括正末等,是男性角色;旦包括正旦等,为女性角色;净多是性格、相貌特异的人物,通常有脸谱。还有丑角等。一部元杂剧主唱一般只有一人,正旦主唱为“旦本戏”,正末主唱为“末本戏”。代表作家作品有关汉卿:号已斋,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白朴:字仁甫、太素,号兰谷,作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等。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等。郑光祖:字德辉,作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