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3-2025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docx
文件大小:28.31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7.32千字
文档摘要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3-2025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单选题

1.(2024北京通州高三上期末)西周灾荒频发,严重威胁百姓,统治者建立了荒政制度。其中,天官负责全面协调,地官负责储粮备荒,春官负责“祷祠于上下神祇”,夏官负责“赒万民之艰,以王命施惠”,秋官负责“掌杀草”,冬官负责负责水利建设。这体现了(???)

①“敬天保民”的思想???????????②“天人合一”的理念

③“原始民主”的传统???????????④“敬畏鬼神”的态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024北京丰台高三上期末)韩非子在《五蠹》中,先是叙述了守株待兔的故事,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进而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些主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A.自强不息 B.道法自然 C.崇德尚贤 D.和而不同

3.(2025北京丰台高三上期末)《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同“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这体现了(???)

A.天人合一的理念 B.和而不同的精神

C.推崇孝道的风尚 D.崇德尚贤的思想

4.(2024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周公用“德”说明了“天”的意向,天惟德是选,并用德的兴废作为夏、商、周更替的历史原因。依据德的原则,对天、祖要诚,对己要严,与人为善,用于民则表现为“保民”。下列属于敬天保民思想的是(???)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C.“天视自我民事,天听自我民听”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二、材料题

5.(2024北京通州高三上期末)晚明局势

材料一??学术界关于晚明局势的不同认识

樊树志

晚明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意味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

(美)乔纳森·斯宾塞

在晚明文化与经济生活的金玉外表之下,却有社会结构的内在弊端。

材料二??晚明历史的相关史料

明代《钱粮票》记载:“休宁县为征收钱粮事……郑英上纳……条编银拾两。”(注:条编银为明代中后期各项赋役折成银两征收的总称。)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末:“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

晚明小说《醒世恒言》描写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丝绸机户施复,从养几筐蚕儿开始,不上十年,却能“开起三四十张绸机”。这些开张二十余张或三四十张织机的机户,统称“大户”;而那些没有生产工具和缺乏资本者则称“小户”,也就是“机工”。

万历《都江县志》记载:“妇人无事,斗巧妆,镂金玉为首饰,被服绮绣,其侈丽极矣!”但按照明代的规定,此类是唯皇后、王妃才能穿戴的。

利玛窦因为翻译《几何原本》和在中西文化学术交流中的贡献,病逝后万历皇帝准其在北京安葬。

万历九年春,李贽应邀讲学时极力抨击耿定向的思想是假道学。耿定向则攻击他是“流毒百世”“左道惑众”。

隆庆初年,月港部分开禁,“准贩东西二洋”,促进了民间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使得当时外国的白银大量内流。然而,就如同万历年间的福建巡抚许孚远所说,这种开放是“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是在祖制“海禁”基础上进行的有限变革。

(1)阅读材料一,分别概括两位学者关于晚明局势的观点。

(2)从材料二中选取三则史料,论证材料一中某一位学者关于晚明局势的观点。

要求:所选史料序号清楚,角度多样,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2025北京房山高三上期末)婚姻文化

材料一??《清律》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良贱不得通婚,门第婚盛行于中上层家庭。“妇人伏于人也……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所敢自遂也”。福建诏安中户娶妻聘近百金,下户五六十金。江西瑞金一带“每娶一妇,动需钱三四十千,贫民艰于聘妻”。乾隆年间“皂隶(贱役)之家往往具仪卫,执事央道,鸣金传呼……俗尚奢僭”。

材料二??清末民初婚姻文化变革。当时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习俗救国”的口号。梁启超等人发表《禁早婚议》《中国婚俗五大弊说》《文明婚姻》等论著。无锡一男聘结一女,已择日迎娶。女方寄信告之男方,说这门婚事是家兄一人之意,本人死不顺从。男方退还庚帖。“这时的法庭诉讼,男女之请求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此所未有”。有些女子已“不以再嫁为耻”。1912年《申报》上《自由女之新婚谈》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凡风冠霞帔锦衣绣裙,一概不用;马车一到,昂然登舆,无须伪啼假哭;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跪拜起立之烦。1915年,司法部制定《民律亲属篇草案》规定:“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