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在大雪之后独自赏雪的独特情趣。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分析其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探讨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痴”情。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体会其意境。
2.理解作者的“痴”情,感受其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西湖雪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西湖雪景的美。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西湖的雪景美吗?今天,我们就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去欣赏他笔下的西湖雪景。”
板书课题:《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
1.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避居山中,著书以终。他的作品多回忆个人经历,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
2.背景介绍:《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这篇文章是张岱在明亡后所写,反映了他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听录音范读: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语气。
3.齐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4.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在大雪之后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偶遇金陵人,共饮而别。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分钟)
1.重点字词解释:教师讲解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更定”“毳衣”“雾凇”“沆砀”“长堤一痕”“焉得”“白”等,学生做好笔记。
2.翻译句子:学生自主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等,教师巡视指导。
3.品味语言: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雪景?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运用了白描手法,以简洁纯净的语言,勾勒出西湖雪景的壮美与清幽。白描手法不加渲染,不事雕琢,却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的意境:雪后的西湖,天地一色,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空灵、静谧的感觉。
4.诵读感悟:学生再次齐读描写雪景的句子,感受其意境之美。
五、深入探究,理解情感(10分钟)
1.提问:“作者在文中自称‘痴’,他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痴于行: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天气里,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这种行为在常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
痴于景:他笔下的雪景,纯净、空灵、静谧,充满了诗意,这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痴迷。
痴于情:他偶遇金陵人,强饮三大白而别,这种行为表现出他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对故国的思念。
2.提问:“文中还蕴含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拨:从“崇祯五年十二月”可以看出,作者特意注明了明朝的年号,这体现了他对明朝的怀念;从“金陵人”可以看出,金陵是明朝的都城,作者对金陵人的关注,也反映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3.总结情感:作者的“痴”情,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痴迷,也是对友情的珍视,更是对故国的思念。这种复杂的情感,使这篇文章充满了独特的韵味。
六、拓展延伸(5分钟)
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痴’的情景?请举例说明。”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经历。
教师总结:生活中的“痴”情,可能是对一种爱好的痴迷,也可能是对一段情感的执着。我们要学会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培养自己的“痴”情,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我的‘痴’情”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某种事物或情感的痴迷。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总结内容: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在大雪之后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的情景,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雪景的壮美与清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痴迷、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2.回顾重点:回顾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句式,以及白描手法的运用。
3.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学会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