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案例
基本
信息
课题
卖炭翁
来源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型
教读课
授课对象
八年级班学生
课时
一课时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
分析
一、课标摘录
本课定位为新授课,《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与本节课相关的要求如下。
【课程理念】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课程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5.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6.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课程内容】
1.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
2.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围绕汉字、书法、成语典故、对联、诗文等方面内容,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继续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3.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4.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业质量】
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
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复述、转述完整正确,要点突出。
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
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能概括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特征和典型事件,并归纳总结出一些文化现象,了解基本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课程实施】
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育人的育人导向;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可通过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方式。
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用词准确、表述规范、要求明确、难度适宜,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二、课标分析
1.学什么
学生学习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借助课下注释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学习文中人物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诗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白居易的思想情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
2.学到什么程度
(1)学生能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学生能够准确找出文中人物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诗句,并且能分析出人物形象,体会到对比的表达效果。
(3)学生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3.怎么学
(1)前置性学习:学生借助“课前预习单”“助学系统”——“思考探究”“课下注释”,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能理解诗歌大意,了解文章内容。
(2)课中学习
①学习形式:通过自学、互学、小组合作等搭建的学习共同体去解决课堂中的问题。
②学习方法:学生借助师生创设的情境,通过朗读品析、合作探究等方法准确找出诗歌中的外貌、动作等描写方法,借助诗歌描写、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教材
分析
?《卖炭翁》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之一,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