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ocx
文件大小:13.21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1.26千字
文档摘要

教学目标

1.运用演绎与推理、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科学思维)

2.举例说出某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认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命观念)

3.体验科学家对遗传物质本质探究的艰辛历程和严谨态度,认同科学和技术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拓展、修正中前进。(社会责任)

教学重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原理和过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原理和过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合作探究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讲述:赫尔希和蔡斯选择噬菌体展开了实验

2.阅读教材P44-46页文字及示意图,思考:(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所用实验材料有哪些优点?

(2)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及示意图,归纳概括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3)归纳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运用了的科学实验方法。

(4)为什么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离心管沉淀物中?

(5)为什么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

(6)为什么子代噬菌体可检测到32P标记DNA,检测不到35S标记蛋白质?

1.讲述:赫尔希和蔡斯选择噬菌体展开了实验

2.阅读教材P44-46页文字及示意图,思考:(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所用实验材料有哪些优点?

(2)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及示意图,归纳概括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3)归纳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运用了的科学实验方法。

(4)为什么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离心管沉淀物中?

(5)为什么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

(6)为什么子代噬菌体可检测到32P标记DNA,检测不到35S标记蛋白质?

3.引导学生归纳:

实验原理:将蛋白质和DNA完全分开,单独观察他们的作用

实验材料:噬菌体(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大肠杆菌。

噬菌体组成:DNA和蛋白质。蛋白质组成元素为C、H、O、N、S,DNA组成元素C、H、O、N、P

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4.讲解实验过程:

第一步:标记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大肠杆菌

第二步:标记T2噬菌体。噬菌体+含35S的大肠杆菌→含35S的噬菌体;噬菌体+含32P的大肠杆菌→含32P的噬菌体。

第三步:已标记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观察。

5.观看噬菌体侵染细菌视频,归纳侵染过程。

(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6.思考讨论:T2噬菌体增殖的场所是哪里?增殖所需原料有哪些?由谁提供?

7.观察分析:35S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实验。

思考:搅拌、离心的作用?

为什么上清液放射性很高?

沉淀物出现放射性原因?

8.观察分析:32P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实验

思考:为什么沉淀物放射性很高?

上清液出现放射性原因?

9.总结归纳实验结论: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