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拜遇黄石公等就颇具艺术想象的意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就能把握历史背后的思想,但不能把“想象”当作“证据”。
B.“索隐派”学者借助离奇的想象,凭借只言片语找出隐藏的人和事,来否定真实历史。
C.李大钊认为历史和现实相互关联,研究历史可以洞察现实,横观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
D.艺术想象有时会臆造人物、虚构境地,历史想象跟艺术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有相通之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观点,后文重点论述了历史想象和艺术想象的异同。
B.文章第三段借用胡适的“祖孙的方法”,意在阐述历史研究离不开想象的观点。
C.第四段列举《史记》中刘邦之母大泽遇蛇等例,阐述了历史想象有时也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
D.文章多处引用中西方理论及名言,结合典型事例加以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历史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经历无直接关系时,研究者可借助历史想象力开展工作。
B.虽然我们不可能认识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但通过想象,我们也可把握其整体特点。
C.历史想象是为寻求真相,艺术家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艺术想象的价值不及历史想象。
D.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合理的历史想象。
【答案】
1.D
2.B
3.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只要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就能把握历史背后的思想”说法错误,过于绝对化。原文是“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只有……才”是必要条件,选项的“只要……就”是充分条件。
B.“‘索隐派’……来否定真实历史”曲解文意,从文中来看,“索隐派”只是罔顾史实随意猜测的一种学术流派,并不否定真实的历史,“罔顾”是“不顾及”,并非“否定”。
C.“横观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无中生有。文章只在第二段引用李大钊的话“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