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郑州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学科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一题2分,共30小题,60分;
1.“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出当时
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
C.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D.诸子百家的思想走向趋同
2.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某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儒家思想已成主流 B.已出现了高度集权局面
C.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D.带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下列选项中与上述观点出自同一位思想家的是
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B.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4.王阳明指出:“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由此可见,王阳明强调
A.“心外无物” B.“先知而后行”
C.“知行合一” D.“道德的自觉
5.朱熹在《家礼》中对于民间社会的诸如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的习俗规范都进行了比较详尽地描述,以期社会遵行。据此可知,宋代新儒学“新”在
A.佛道化 B.思辨化 C.世俗化 D.神学化
6.汉代社会一般认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节执行,也就是在秋冬两季执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它体现的理念与下列那种思想最接近
A.天人感应 B.以德治民 C.人性本善 D.知行合一
7.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A.批判君主制度 B.强调社会责任 C.倡导朴实学风 D.主张知行合一
8.古雅典人认为,为了博得诸神欢心,人类就应该奉献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和强健的体格。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身体训练,并在奥林匹克竞技中体现出来。这一观念
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树立了宗教神学的权威
C.适应了寡头政治的需求 D.推动了人文观念的发展
9.某学者认为“对古代希腊人来说……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下列选项中与上述观点相接近的是
A.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苏格拉底认为追求灵魂的善,对于人来说更为根本
C.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存在于人类灵魂中
D.亚里士多德认为庄重是自傲和顺从的中庸
10.洛克指出:人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政府的主要作用甚至唯一作用,就是在个人财产受到侵害时执行法律的惩罚权力。这种惩罚权力的行使不能是随意的,而必须按照政治社会一致同意的规则,或按照他们授权的代表致同意的规则来行使。这种观点
A.本质上属于无政府主义 B.奠定了共和政体的理论基础
C.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D.构筑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框架
11.有学者认为,就宗教改革的直接遗产而言,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这一论述可用于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否定了西欧的封建专制制度
12.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和艺术家可以接近的不仅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还有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后者曾促进了物理学和数学研究。这表明,文艺复兴
A.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坚持追思怀古的创作原则
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D.构建自然和谐的理性社会
13.历史学者赵林在《谈文明的冲突与文化演进》中说:17世纪,英国一些人认为:“上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仅能够创造出自然界,而且能够创造出有理性的人。这个有理性的人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性来管理世界和管理自己。”材料中的“一些人”是指
A.智者运动的代表者 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神创理论的支持者 D.启蒙运动的思想家
14.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指出:在各民族历史中,中国的史籍记载是唯一建立在天象观察的基础上的,因此基本上是无可争议的;而且中国史籍中“没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