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1.26 MB
总页数:31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2.29万字
文档摘要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约有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有4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南海南部等气源区。此外我国正在实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可再生资源 B.属于生物资源

C.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属于气候资源

2.根据材料,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说明了()

A.具有分布的不均衡性 B.具有数量的有限性

C.具有利用的发展性 D.具有资源的联系性

3.我们在开发利用天然气时,要注意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其主要依据是()

A.目前我国天然气资源数量太少

B.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空间上不平衡

C.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还不成熟

D.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答案】1.C2.A3.D

【解析】

【1题详析】

天然气属于地质时期固定的太阳能,它的形成需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能够形成,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是非可再生资源,C正确,A错误。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不属于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BD错误。故选C。

【2题详析】

据材料可知,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南海南部等气源区。天然气的分布集中在某些地区,说明了天然气在我国具有分布的不均衡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题详析】

由材料可知,目前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A错误;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空间上不平衡,但不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时要注意合理规划、适度开发的依据,B错误;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较成熟,C错误;由于天然气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天然气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因此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D正确。故选D。

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一向有“地大物博”之说。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①石油②水资源③土地资源④太阳能⑤天然气⑥人工种植的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5.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图中①③④⑤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最适合发展畜牧业的是()

A.① B.③

C.④ D.⑤

【答案】4.B5.C

【解析】

【4题详析】

自然资源按属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①石油、⑤天然气是非可再生资源,②水资源、③土地资源、④太阳能是可再生资源,⑥人工种植的小麦不是自然资源。故②③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析】

草地适合发展畜牧业,读图分析可知,①是旱作耕地,③是林地,④是草地,⑤是荒漠;适合发展畜牧业的是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为解决风光发电可控性差的问题,近年又引入了氢能发电机制。下图示意柴达木盆地某电力公司“风光十氢能”的发电系统,通过系统调配,力求使入网电量达到理想状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系统一年中光伏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图示系统入网电量理想状态表现为()

A.转储入网电量稳定 B.转储入网电量与电力需求匹配

C.入网总电量稳定 D.入网总电量与电力需求匹配

8.图示系统中,促使入网电量实现理想状态的关键环节是()

A.风光发电比例 B.氢气储存能力

C.直接入网电量 D.氢能发电成本

【答案】6.B7.D8.B

【解析】

【6题详析】

图中区域位于柴达木盆地,夏季日照强度最大、日照时间最长,故光伏发电量占比最高,故选B。

【7题详析】

由材料可知,该系统将风光与氢能发电结合是为了解决风光发电可控性差的问题,通过风光发电直接入网和氢能发电转储入网两者结合,与电力需求匹配,达到理想状态。入网总电量包括直接入网及转储入网,D正确。转储入网的风光发电电量不稳定,A错误。转储入网电量小于电力需求,B错误。入网总电量有大有小,不稳定,C错误。故选D。

【8题详析】

图示系统中,风光发电稳定性较差,维持理想状态的关键环节为转储入网电力的供应,即由氢气储存能力决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粮耕价值比即粮食作物产值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