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
1月期末地理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某日正午于北京某学校舞蹈教室内拍摄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A.教室的窗户朝向南 B.此时旗杆的影子一天中最长
C.此时太阳辐射较弱 D.此时气温达到一日内最高值
2.此时在国外(西五区)留学的小军,最有可能()
A.早晨起床 B.中午休息
C.下午放学 D.夜晚睡觉
3.此日之后的三个月,教室内的正午日照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该日可能为()
A.1月12日 B.4月12日
C.7月12日 D.10月12日
【答案】1.A2.D3.B
【解析】
【1题详析】
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正午北京太阳位于正南方,由图可知,入射光线应位于正南方向,教室的窗户朝向南,A正确;此时旗杆的影子一天中最短,B错误;此时太阳辐射是一天中最强,C错误;气温达到一日内最高值应为午后2时,D错误,故选A。
【2题详析】
北京时间(东八区)此时为正午12时,西五区与北京时间相差13个时区,即相差13小时,东部时间来得更早,西部时间来得迟,因此西五区的时间为12-13=-1,说明是前一天的23时,留学的小军有可能正在夜晚睡觉,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题详析】
正午照射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1月12日后3个月,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因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变大,A错误;4月12日后3个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大,照射面积变小,6月22日后,太阳直射点向赤道(向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小,照射面积大,B正确;7月12日后三个月,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向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变小,照射面积变大,C错误;10月12日后三个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12月22日到南回归线后向北移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先变小后变大,照射面积变大后变小,D错误。故选B。
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翡翠原石经过自然界的风化与破碎后,被流水或其他地质作用搬运至河流内,再经过进一步风化、磨蚀等作用而形成砾石。下图分别为清朝翡翠文物——翠乾隆款仿古觚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翠乾隆款仿古觚所属岩石类型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翠乾隆款仿古觚所属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A.① B.③
C.⑤ D.⑥
【答案】4.A5.C
【解析】
【4题详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翡翠是在低温及高压的条件下重新结晶形成,因此,翡翠为变质岩。翠乾隆款仿古觚是一件清朝翡翠文物,其岩石类型为变质岩。丁由沉积物组成,说明丁是沉积岩;沉积岩可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并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可知甲是变质岩,戊是岩浆;岩浆侵入岩石圈内部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根据位置关系可知乙是侵入岩,丙是喷出岩。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甲为变质岩,乙为侵入岩,丙为喷出岩,丁为沉积岩,戊为岩浆,A正确,排除BCD。故选A。
【5题详析】
结合上题可知,该翡翠文物为变质岩,是由岩石通过变质作用变质而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戊为岩浆,通过冷却凝固,①岩浆侵入形成乙侵入岩,侵入岩和丙喷出岩通过③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通过④固结成岩形成丁沉积岩,通过⑤变质作用形成甲变质岩,通过⑥重熔再生形成戊岩浆,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不同河段流水作用形成不同的地貌景观。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容易形成的地貌为“V”型谷 B.乙处利于牛轭湖发育
C.乙处水能资源丰富 D.丙处容易形成冲积扇
7.下列在乙处所做的河流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6.B7.B
【解析】
【6题详析】
甲位于山谷出口处,易形成冲积扇,A错误;乙处河流侵蚀以侧蚀为主,河道发生弯曲,利于牛轭湖发育,B正确;乙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水能资源不丰富,C错误;丙位于河口,易形成三角洲,D错误。所以选B。
【7题详析】
乙地为弯曲河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b位于凹岸,侵蚀严重,河岸较陡;a位于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且河岸较缓,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下图为北京市某年1月10日~20日PM2.5浓度逐日和逐时变化曲线,16日天气晴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时段,北京市有强冷锋过境的日期可能是()
A.11日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