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病毒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描述并归纳病毒的结构特征。
2.概述病毒的增殖方式。
3.概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特征和增殖方式。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特征和增殖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入细胞的电镜照片(颜色经人工处理,放大70000倍),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比较病毒和细胞在形态大小方面的差异,推测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
新知探究
一、病毒的发现
【教师活动】展示讲解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所做的实验。
讲解:实验结果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引起的,科学家把这种微生物称为病毒。后来,其他科学家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时,证明了口蹄疫也是由病毒引起的。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病毒这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
【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电子显微镜。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补充: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二、病毒的种类、形态和结构
【教师活动】展示流行性感冒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起流行性感冒的元凶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流感病毒。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什么是流行性感冒,并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吗?引导并激发学生对病毒的学习产生兴趣。
【教师活动】展示三种病毒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根据病毒感染细胞的不同,可以把病毒分为哪几类?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回答:
动物病毒:感染人和动物细胞的病毒,如流感病毒;
植物病毒:感染植物细胞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教师活动】再次展示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入细胞的电镜照片(放大70000倍)的图片,并提出问题:病毒细胞内具有细胞器、细胞核等结构吗?病毒的大小能够容纳得下这些细胞结构吗?
【学生活动】分析并思考,尝试回答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说出病毒比细胞小的多,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教师活动】展示电子显微镜下几种病毒及其结构模式图,通过电子显微镜下的放大倍数让学生感受病毒的大小。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三种形态的病毒在结构上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感受病毒的大小和形态。思考并回答:这三种病毒都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的。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它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教师活动】展示表格,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病毒与其他生物的细胞结构的不同。
出示表格:
生物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叶绿体
植物
√
√
√
√
√
动物
×
√
√
√
×
真菌
√
√
√
√
×
细菌
√
√
√
×
×
病毒
×
×
×
×
×
【过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什么还能被称为生物?
【学生活动】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病毒能生活和繁殖。
三、病毒的增殖
【教师活动】展示病毒侵染宿主活细胞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病毒是如何生活和增殖的?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讨论,回答: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依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增殖方式。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病毒离开活细胞是否就意味着死亡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出示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斯坦利的相关资料,提出问题: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获取有关病毒生命活动的什么信息?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回答:病毒离开活细胞后以病毒颗粒的形式存在,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又重新开始。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说明:病毒不能够独立生活,只能够寄生在活细胞里。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活动】展示流感病毒三维模型图片,讲解流感的相关知识,并说明病毒对人类的健康存在威胁。同时,提醒学生们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应正确做好个人防护。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及出示的资料,感受病毒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学习如何正确做好个人防护。
【教师活动】出示禽流感、烟草花叶病毒和患病的烟草花叶的相关资料及图片,说明病毒对动物、植物造成的危害。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及出示的资料,感受病毒对动物、植物造成的危害。
【教师活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