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词语)攻略--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15天考前梳理与指导.docx
文件大小:1.11 M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1.96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15天考前梳理与指导

倒计时10天

文言文阅读(文言词语)攻略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考情分析】

新高考文言文词语题,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从近年来高考题命题看,词语题选择项主要考察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常识词汇;二是文言文本里的实词和教材中的文言文词语;三是文言文本中的虚词和教材中的文言文虚词。文化常识词汇与教材文言文词汇以识记积累为主。在具体解题中,主要应学会根据上下文语境及词语本身推断文言词汇含义。

无论是新高考I卷、II卷,还是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的第11题选择题考查形式都是“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查范畴涵盖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辨析和古代文化常识。其中,文言实词的词义辨析考察频率最高。

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过去近十年,高考一直把它放在翻译中考查;2022年恢复了实词单独设题的考查形式,或采用与文化常识一起考查的形式;2023年继续延续,文言实词转为考查重点,对学生理解篇目内容的精确度要求更高;2024年进一步强化了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实词考查重点放在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等上,出现了初中的课文中的词语,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重视课本,以教材为本。

虚词一般是放在翻译里去考查,新高考I卷、II卷的考查频率相对较低一些,甲卷非常重视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虚词的考查重点是“之、固、但、即”等常见虚词,同样也出现了初中的课文中的词语,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依然要重视课本,以教材为本。

【温馨提醒】

掌握答题思路

1.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即通过汉字的字形结构来剖析词义。

汉字的造字有一定的规律。

例如:

“口”字旁的字就与嘴”的动作有关,如“吃、喊”等;

“手”字(提手)旁的字就与手发出的动作有关,如“提、推”等;

“天”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皿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所以分析字形能够了解文言实词的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再去推断实词的引申义,就有迹可循了。

2.字音推断法

利用汉字的读音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古代的通假字有很多,同音的字也可能含有相似的意。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找同音的通假字,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例如:

“坐”通“座”,“蚤”通“早”,“倍”通“背”。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3.语法分析法?

文言实词的意思虽然很多,但是也要遵循语法规律。一般是名词、代词充当主语和宾语,动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名词、代词充当定语,副词或者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根据语法规律,能够大致确定文言实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其词义。

4.虚词推断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一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不一样。

5.对称推断法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行文的对称性,较多使用排比句、对偶句等整句。有的是词与词相对应,有的是短语与短语相对应,有的是句子与句子相对应,还有的是段与段相对应。

在这种对称性的词、短语、句子或者段落中,相同位置上的词应词性相同,词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在推断词义的时候,往往是先借助整齐的句式,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其词义。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中的“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

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有时还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断词义。

如“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