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区域教育特色育“海洋”未来新人
【摘要】我校是一所“山东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从学校文化、海洋活动、班级文化等多方面重点突出海洋科技教育特色,以创新型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塑造素质全面、个性突出的学生。
【关键词】海洋教育文化阵地融合发展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薛家岛小学建于1898年,经过120余年的风雨兼程和历史积淀,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自强不息和薪火相传,学校荣获多项荣誉称号,2015年5月,被中国海洋学会和国家海洋局评为目前西海岸新区唯一的全国海洋科普基地。我校承百年历史文化,扬大海“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行丝绸“仁爱智慧精致柔韧”的道路,以“让每位师生赢得成功未来”为办学目标,努力绽放出“融容赢”的核心文化风采。
近年来,我校突出“海洋战略”主题,紧密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大力推进蓝色海洋教育实践,以培养学生海洋意识、海洋观念,以及学海洋知识为重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新模式,旨在更深入地推广海洋教育,更好地培养海洋人才,将蓝色海洋教育打造成区域教育特色品牌。学校乘国家海洋战略的东风,进一步深化海洋教育,通过海洋意识课堂,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教育。
一、建设学校海洋文化阵地,向海而歌
(一)精准明确一个目标
我校以学生发展、未来成功为出发点,通过多渠道、全方位进行海洋基础教育,建设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全面推进发展素质教育。
(二)落实抓好两个建设
1.抓好海洋教育文化建设
一是確立“一种精神”。学校依托大海魅力,确立以“融容赢”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精神。
二是开辟“两条道路”。学校根据历史传承与时代要求,建成有特色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带。
三是立足“三种境界”。学校建立了立足学校的书韵楼,立足中国的墨香楼,立足世界、面向未来的博慧楼。
围绕海洋教育,教学楼每层各具特色。如:墨香楼二楼为“科技博览长廊”,主题内容为世界科技史和科学家;三楼为“海洋强国之梦长廊”,主题内容为我国海军的发展史;四楼为“海洋生命长廊”,主题内容为海洋里的各种生命。三个长廊以沙画为主要表现形式,辅助以喷绘、学生手绘和实物展示等。三个长廊成为我校进行海洋科技创新教育宣传的一个重要阵地,通过师生共同打造,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2.抓好海洋教育阵地建设
(1)“一个展馆”就是海洋科技馆。“两个课堂”就是海洋意识课堂和海鸥飞翔大课堂。我校立足于海洋意识教育,海洋意识课堂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天地,它融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同时这也是全区第一个投资近300万的海洋意识直观课堂,包括海洋起源、海洋宝库、爱护海洋、海洋强国四堂课。“三大平台”就是课堂渗透、专项教育、校外实践。“四个特色教室”就是沙画教室、标本制作教室、贝壳教室和陶艺室。
(2)在教学楼的长廊上,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活动园地,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德育要求(如民族精神永相传、美丽的家乡等主题),不拘泥于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凝聚了团队力量。
(3)以校园生活、师生风采为主题,我校教学楼的楼道两侧墙面依次开辟了“学校成果展览”“校内外实践活动”“海洋知识知多少”“我是小小海洋家”等宣传专栏,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墙上的航海家简介让学生看后,除了敬佩,还萌生了出海探险的想法;海洋意识课堂里的模拟驾驶器可以让学生变身“小小船长”,亲自体验驾船的乐趣,这里还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模型,以及“蛟龙号”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在这里可以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方式,亲自“挖掘”海洋带给我们的无尽财富。
二、厚植海洋文化内容,以海启智
海洋文化蕴涵丰富、宽博广远,具有鲜明的个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大百科全书”。我校以海洋校本课程为核心,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的各种活动,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学校的海洋文化特色建设渐入佳境,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浓郁的海洋风情。
(一)海洋教育与教育科研相结合
学校许多小课题和海洋教育直接关联。骨干教师分别承担了国家级及省、市、区各级以海洋教育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其中部分课题已顺利结题。“海洋意识教育与学科的深度整合研究”等海洋研究类课题正在申报中国教育学会的课题。
(二)海洋教育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1.海洋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
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课程整合后开设了“小海鸥飞翔大课堂”,每周五下午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以海洋科技、海洋教育为主题的实践课程。学生全员参与,自愿选择主题班级,发展了个性,培养了兴趣。
2.海洋教育与课程开发相结合
学校教师在用好地方课程“蓝色的家园”的基础上,开发了“知海爱海探海”“标本制作课程”“快乐沙画”“贝壳课程”“书法”“橡皮章教程”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