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择题、图标理解题
精准突破
内容索引:
整体阅读方法理解文本内容选择题图表信息理解分析归纳题
内容要点概括简答题比较材料异同简答题
第一节整体阅读方法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主要文体及特征
文体
概念及特征
政论文
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学术论文
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它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平易性、专业性、实践性等特点。
时评
对当前发生的热点事件或潮流发表见解的文章。
书评
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传记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的文体。
新闻
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
科普文
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文章。
访谈
指的是对个人或某一事件或某个问题,进行专题性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二非连续性文本整体阅读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步骤”“六方面”
第一步:读前一关注出处及标题,揣测材料大意
关注文本出处信息,可以大体判断其所属的文体类别:细心揣摩原文标题,可以获取一些信息。这是因为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常来自新闻消息、调查报告,而新闻消息、调查报告的标题为吸引读者往往是简洁明了的,可以从中找出鲜明的观点或明确的对象(话题)。
第二步:读中—提取关键语句,把握材料要点
1.要善于抓住每则材料的显性的关键语句
材料每段的段首或段尾句,往往起到总领或总结全段的作用,理解这些语句就能很好地把握材料的信息要点。
2.要善于整合隐含关键信息的散乱的语句
有些文段(或材料)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点句,这就需要考生将文段分层,对每个独立句或者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提炼出信息要点。
第三步:读题干,明指令,找方向,正确答题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问题指令,找准勾画筛选的方向。可以把几道题的题干、选项全部读一遍,大致了解试题考查的内容。
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6个方面:
(1)看各材料标题。
考生通过阅读各材料的标题可以确定非连续性文本的话题,同时可能了解到话题的相关内容。材料的标题,有的提示了材料的线索,有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有的写出了事件的内容,有的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寻找关键信息。
发现关键信息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核心。信息有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寻找隐含信息则较为困难,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含有关键信息的词句,排除冗杂信息,体会词句的言外之意,快速锁定目标。
(3)整合得出结论。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考生需要通过比较,归纳、综合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结论。
(4)建构文本意义。
对于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考生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写作目的,结合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
(5)注重图文转化。
表格、图片等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量大,能综合检测考生捕捉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考生可以通过图文转化,全面了解材料中的栏目、类别、数据等信息。例如由图到文的转换,一般来说流程如下: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
(6)注重分类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类型多,考生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进行分类阅读,例如针对文字类文本,考生要理清结构层次,抓住每个层次的中心词,归纳主旨大意;针对图片类文本,考生要重点阅读标题和简要的文字提示;针对表格类文本,考生通常要关注表头中的重点栏目和表格内的数据变化;针对清单、目录、索引、说明书等条款类文本,考生宜采用浏览策略,抓住关键信息;针对材料探究类文本,考生要对各则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异同点,找出各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进而得出结论。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