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写作问鼎计划:我们更应突破自身的局限性,还是接受自身的局限性?+.docx
文件大小:64.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5.68千字
文档摘要

真题再现

我们更应突破自身的局限性,还是接受自身的局限性?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

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

导语逻辑梳理

导语以提问“我们更应突破自身的局限性,还是接受自身的局限性”直接抛出核心矛盾,引发对两种行为价值的思考。此问题无预设倾向,意在引导写作者从个体成长、社会发展、人类认知等多维度权衡利弊,辩证分析二者关系。需明确表明立场,并通过逻辑论证阐述“更应”的理由,既可以侧重一方,也可探讨二者的动态平衡,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核心概念(多元阐释)

“自身的局限性”

生理局限:受身体条件制约,如运动员因伤病无法达到更高竞技水平,普通人受体力、寿命限制难以完成某些高强度或超长周期任务。

认知局限:因知识储备、思维方式、成长环境导致的理解偏差,像受时代认知限制的古人难以理解量子力学理论,或因信息茧房导致的片面认知。

能力局限:在专业技能、社交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如不善言辞的人在公众演讲时表现欠佳,技术人员面对超出其专业领域的难题时束手无策。

“突破”:通过主观努力改变现状,包括学习新知识、锤炼新技能、打破思维定式等方式,实现自我提升与跨越,如科学家突破理论瓶颈,职场新人通过培训突破能力短板。

“接受”:以理性平和的心态正视局限,不过分苛责自我,同时基于现实调整目标与行动策略,如残疾人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赛道,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相关概念

“突破”与“盲目冒进”:“突破”建立在对自身局限的清晰认知与合理规划上;“盲目冒进”则缺乏理性判断,仅凭冲动行事,如未充分准备就贸然创业导致失败,这并非真正的突破。

“接受”与“消极妥协”:“接受”是客观认识局限后积极调整方向;“消极妥协”则是放弃努力、自暴自弃,如学生因成绩不佳直接放弃学习,而不是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系建构

突破与接受的对立性:“突破”强调主动改变,试图超越限制;“接受”侧重顺应现实,二者在行为选择上存在矛盾,如运动员选择坚持伤病训练以求突破,或接受伤病现实转型为教练。

突破与接受的统一性:接受是突破的前提,只有认清局限才能明确突破方向;突破后又会产生新的局限,需再次接受与突破,形成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每一次认知突破后又面临新的未知领域。

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在关乎核心价值与长远发展的领域,如追求学术真理、实现人生理想时,应侧重突破;在客观条件无法改变或投入产出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如先天生理缺陷、不可抗力因素,则需理性接受并灵活调整。

入类解说与赋分提示

一类文(42-50分)

审题能力:紧扣“突破”与“接受”的关系,立意深刻,能辩证分析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逻辑,或提出创新性观点。若结合时代背景(如科技发展带来的认知局限、社会竞争压力下的能力局限)深入论述,可进入一类上(48-50分);若论证逻辑严密、案例丰富,可进入一类中(45-47分);若满足基本要求但深度稍欠,可进入一类下(42-44分)。

写作能力:论证方法多样(如对比论证、因果论证、举例论证),论据涵盖古今中外典型事例,语言流畅且富有思辨性,结构严谨。

二类文(33-41分)

审题能力:围绕“突破”与“接受”展开论述,但观点较单一,或对二者关系的分析不够深入,缺乏辩证思维。根据论述的完整度区分档次,论述简略可入二类下(33-35分);能结合具体事例展开可进入二类中(36-38分);若语言表达或案例选取较出色,可入二类上(39-41分)。

写作能力:论证较合理,论据较充实,语言较流畅,结构较完整。

三类文(25-32分)

审题能力:基本符合题意,但存在审题偏差,如只论述“突破”或“接受”而未比较权衡,或对概念理解模糊。

写作能力:根据论证完整性、语言流畅度及书写情况赋分。论证有一定条理、语言基本通顺,可进入三类上(30-32分);表现一般则进入三类中(27-29分);较差者进入三类下(25-26分)。

四类文(24分及以下)

包括偏离题意(如论述与局限性无关内容)、立意不当、宿构残文(不足500字且无结尾)等情况。字数400-500字,最高不超过24分;300-400字,最高不超过18分;不足200字,最高不超过10分。无题目扣2分,文体不符不超过30分。

注意事项

论点鲜明:开篇明确表明立场,如“在人生的征程中,我们更应勇于突破自身局限性,以进取姿态拓宽生命的边界”,避免含糊其辞。

论据多元:选取论据覆盖不同领域(如科学、艺术、体育、历史),如用霍金突破身体局限研究宇宙、梵高突破世俗审美局限创作艺术等案例,增强说服力。

论证严密:运用对比、因果等论证方法构建逻辑链,如通过对比突破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