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届高考作文复习之二元、三元思辨作文写作指导.docx
文件大小:50.2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1.39万字
文档摘要

二元思辨作文写作指导

一、考点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这对考生思维的灵敏度和深刻性等高阶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辨性写作的考查方式:二元关系思辨性作文、三元关系思辨性作文。

高考作文思辨类话题从2020年正式起步。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二元关系思辨:“距离与联系”,标准的关系型作文,以疫情为背景,思考“距离”“联系”两者间深层关联。

2021年全线开花。2021年全国高考,有8套试题,其中有7套作文呈现出关系型思辨性作文。全国甲试卷“有为与可为”,全国乙卷的“修身、矫思、立义”,全国新高考1卷“强与弱”,全国新高考Ⅱ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浙江卷“取与舍”,大多为二元思辨类作文。

2022年变得更复杂起来。2022高考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2022全国新高考丨卷的“本手、妙手、俗手”,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的“选择·创造·未来”,2022高考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全国卷四套作文命题,大多呈现三元关系,注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论:全国卷高考作文,对考生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因此在作文复习备考中,务必重视二元及多元关系型的作文训练。

二、知识梳理

(一)定义

所谓“二元”,指的就是两个要素,在作文中则是指两个写作因素。所谓“思辨”,只是将两个写作因素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其异同,揭示其内在逻辑关系。二元思辨类作文题,简而言之就是关系型作文题,它能检验考生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积累和价值取向,因而受到作文命题者的偏爱,是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之一。

(二)作文命题形式

1.考题明确给出话题,并且这个话题是一个并列式短语。

例如,2021全国甲卷: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2.没有明确给出话题,但有关键句提醒

例如,2020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3.从材料中可以归纳出关系式话题

2021上海卷: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2021新高考I卷: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而久之也会变强。

(三)如何判断思辨类作文

1.材料中出现了多个关键词。

2.材料中的关键词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关系,或者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看法、不同表述。(经常体现为矛盾关系)

3.题目中需要考生对题干关键词或看法发表自己的倾向性见解的,要求考生作出判断的。这样的作文题目可以归为思辨性突出的材料作文。但实际上,对考生的思辨能力考察不仅仅停留在此类题目上,考生能否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是辩证解题的关键。

(四)写作时易出现的问题

1.抓住一点,不及其余2.只谈话题,不谈关系3.另起炉灶,偷换话题

三、二元思辨材料作文例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欲速则不达”是孔子善意的提醒,“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总之,“一切慢慢来!快了出错划不来!”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有“快熟面”就不怕肚子饿,有“动车”“高速公路”就不怕塞车,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宅急送”就不怕物品交寄太晚,身边的事物都告诉我们:“快!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

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理念,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请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