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群组教学”中的三类激励效应
【摘要】“音乐群组教学”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现代音乐教学方式被普遍运用,创新“音乐群组教学”方式有利于大面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有利于使音乐教育的功能向素质教育拓展,有利于学生音乐艺术及音乐综合素养的提高。创新小学“音乐群组教学”方式能形成三种激励效应,一是竞争性激励效应,二是评价性激励效应,三是自我实现式的激励效应。
【关键词】“音乐群组”激励效应音乐教学质量音乐素养音乐文化
近年来,“音乐群组教学”方式普遍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它对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方式,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在实践和理解中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不符合实际的跟风现象,对“音乐群组教学”的肤浅化理解现象,“音乐群组教学”方法上的生搬硬套现象,等等。
什么是“音乐群组教学”呢?“音乐群组教学”一要根据音乐教学的课程标准;二要根据学生音乐禀赋的个体差异;三要根据学校和音乐教师的实际情况。这三个维度中的第二个维度,即依据学生的个体禀赋差异而实施分类教学、分层指导、分别对待是要义,也是基本策略和方法。我们学校作为一所全新的高起点的现代化学校,一贯重视艺术教育,十分注重音乐教学的实验。笔者作为一名音乐骨干教师,之所以能取得市音乐教学特等奖荣誉称号,与开展创新“音乐群组教学”方式的实践和探索是分不开的,其中小学“音乐群组教学”中的三类激励效应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
一、“音乐群组教学”具有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的“竞争性效应”
一是横向“音乐群组教学”,就是将同一个年级中的两个班的学生,根据各自的音乐禀赋及接受条件,将他们分成A、B两个平行大组,在每个大组中再分若干小组。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及音乐教学的要求,如果某一学生原来在B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整体上进步了,那么他便可以进入到A组。当然从音乐学业的角度看,A组属于音乐能力更高的一个层级。A、B两个大的组别中又分别分成若干个小组,如某一个学生在音准的学习训练中进步了,那么他便可以进入到另外一个小组。同年级之间的“组群”叫“横组群”,跨年级组群叫“纵组群”,跨年级“音乐群组教学”属于更大力度的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横群组与纵群组,都是“音乐群组教学”方式的递进式创新,它也许能为小学音乐教学打开另一扇窗。
无论是同一班级,还是同一年级中的“组群”,无论是横向“组群”还是纵向“组群”,无论是首次“组群”还是多次“组群”,都会在学生中间引起涟漪,有时还会引起一些矛盾。有时学生会出现不服气的情况,如:“为什么要把我分在B组呢?”有时甚至还会引起家长与老师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如:“为什么他的孩子能分在A组呢?”但随着这些矛盾的化解,它带来并形成的正面效应为,学生们懂得了,按音乐能力进行分组并不代表人格上有高下,音乐能力上的强弱,只要正确面对,不断努力,情况随时会有变化,A组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这样能够让学生勇敢面对,奋力向前,从而培养乐观向上,勇于进取的积极心态。实践证明:组群教学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二、“音乐群组教学”具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评价性激励效应
“群组教学”以分层、分类为基本形式,又以评价创新与评价改革为手段。笔者在“音乐群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是教师的主导性评价,二是由学生自我评价,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的主导性评价重在对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做出评判。主导性评价要特别注重科学性,如节奏、音高、速度,以及对音准及总体乐感的把握,等等。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同时学生也能接受自己的真实水平,接受教师的评判与学习训练的要求。学生自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方式,学生自评的方式不但关注了教师的教,更注重了学生的学。如有一个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这样写的:自己唱歌的音域不错,但往往高音就上不去。于是笔者就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以后唱歌,可以先找出曲谱中的最高音,由最高音逐渐拉低,这样你就能完整地唱好一首歌,高音区也能顺利地唱出来。而后笔者又教学生如何通过发声训练唱出更高的音,尽可能地教会学生一些高音的技巧。由学生的自我评价引发了教学方式的改进,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你讲给学生听,他往往记不住,你做給学生看,也许一时能学会,但还不能真正掌握,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体会中看到自己的短板,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音乐,其激励性效应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内在潜能。
运用评价性激励效应,要特别注重把学生的自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他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自评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胆怯不自信的状态,此时,教师则要多加鼓励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有一个男生是外来务工子女,他性格内向,比较自卑,但笔者发现他乐感很好,音色也不错,尽管他在分组前的自评等级不高,但是作为教师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