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秘书史第》课件_第六章.ppt
文件大小:1.71 MB
总页数:2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5.86千字
文档摘要

(四)论述题?1、为何说辽代统治者是力图学习、吸取宋代的文书档案工作经验的?答:第一、在辽与宋交战中,俘虏和招纳有不少汉族士人,统治者大都注意使用,让他们担任秘书官职,以图依靠他们的经验、学识、才华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秘书工作。第二、辽统治者不惜重金,用各种方法竭力搜求宋朝的文书档案,当中包括秘书工作的规章制度,既从中了解宋王朝的内部动向,也作为开展秘书工作的参考,常以十倍的高昂价格予以收购。。第三、由于与宋长期对峙,时有战争,和宋王朝一样,辽统治者对本朝的文书档案工作十分重视,规定无论是文书档案、国人著述,只准在境内流行,如有传于境外者予以严惩。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辽代统治者是力图学习、吸取宋代的文书档案工作经验的?2、金代的秘书人员有何特点?答:金代的秘书人员有如下特点:第一,金代的秘书人员比辽代更注意掌握各种语言,尤其对学士承旨、都事、主事、管勾等秘书首领官,更强调要掌握多种文字、语言,以适应业务需要。第二,金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的秘书吏员可以升任官员,其升任资格与科第出身的进士一样,要考中进士毕竟很难,于是,不少人避难就易,争相充任秘书吏员,连许多士大夫的子弟也辍学,改走此途。第三,由此,社会上有不少吏师应运而生,教授吏业,这成为私家办学培养秘书人才的开端,是日后清朝“幕馆”的先声。3、试述元代秘书官吏的来源和选拔制度的利弊。答:元朝自中央政府至地方各级官府中,有大批名目为贴书、写发和主案的见习吏员,即见习秘书,是秘书吏员的助手和主要来源,他们来自:大批富家子弟弃学而来,以图由此入仕途;吏员利用职权,将自己子侄亲戚招入衙门充任;由被开除的吏员充任。可见,上述三种由少、老组成的见习秘书吏员素质不良。为此,元政府曾数度下令,考选贴书、写发,以提高其素质。然而,由于官场腐败,考选中考官纳贿泄题,考生雇人代考等作弊手段层出不穷,挑选出来者往往有名无实,素质仍差。后来,考选方法趋于严整,先得由社长和有声望的老者书面保举,证明应试者品行优良,并通晓一门经书,继而由首领官当面考试,合格者录用。元朝地方路、府、州、司、县衙门中的秘书吏员主要由已达到资历、无过错的贴书、写发这类见习吏员提升而来,路的吏员从州、府吏员中选用。中央官府秘书吏员的来源主要有:“岁贡”,即由地方路总管府每年向中央政府的官署推举儒士和现役路吏,由廉访司审核,并经考试。合格者先任按察司书吏,熟悉吏务,经受锻炼后,从中选拔优秀者充六部令史;选取职官任吏员;逐级提补,即中央官府廉访司的书吏可升任六部令史,六部令史可递补枢密院、御史台令史,而枢密院、御史台令史有资格升补中书省省掾。从上述史实来看,元朝秘书吏员的选拔制度是比较完整的,它不但要求秘书吏员具备良好的品行,还着重要求有一定的专业工龄,具有实践经验、业务能力强干,并建立起逐级升补的办法。如果,这些制度能严格被执行,那么,秘书吏员的素质将得到保证,而且,越是高级的官府中的秘书吏员,素质会越高。但是,由于元朝政治腐败,这些措施未能被严格执行,尤其对秘书吏员品行的要求,更未能能按规定审查,以致元朝秘书吏员品行素质欠佳,舞弊现象比比皆是,成为官场昏暗的一大原因。4、试述元代秘书吏员的地位及舞弊现象答:元朝各级官员大都由蒙古人担任,他们往往不通文墨、不谙政事,依赖吏员行使职权,官的腐败无能,造成吏的权重。同时,由于不少吏来自于职官,使吏客观上官员化,权力扩大,在很多事情上掌握着实际决策权、决定权。可见,元朝秘书吏员的作用、地位都很突出。另一方面也导致秘书吏员舞弊现象丛生。如官府中公文长期积压,公事累年不决,文件错误百出,文牍主义、官僚主义盛行,有的秘书吏员公然私刻公章,营私舞弊,中饱私囊。地方官府的秘书吏员,任职期长,人情亦熟,往往实际上分理某一方面事务,于是,贿赂公行、无恶不作。元朝政府采取过一系列措施,来革除吏弊,如“避籍迁转”制度,即吏员不能在本地官府任职,须迁转至别地官府任职,以防结党营私。这些措施虽对革除吏弊产生过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无法从根本上革除秘书吏员的舞弊现象。原因之一在于元朝各级官员依赖于吏,又驾驭不住吏,遂使秘书吏员的舞弊现象时起时伏,存在于整个元朝时期。5、为什么说辽金元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融合时期?答:辽、金、元是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地方或全国性政权。这些少数民族在入主中原前,其社会发展程度都低于汉族政权,入主中原后,他们都努力汲取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及文化,加速了向封建化过渡的进程。因此,他们的秘书工作既带有原有的痕迹,又揉合了唐宋的一些经验,表现出两者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