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什么是内史?答:为太史寮的官员之一,亦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作册。内史有多人,其为首者称内史尹、或称作册尹,掌拟制简册、宣示天子的诰命。其拟制的简册主要为“八方之法”,即天子驾驭臣属的一套规则。由于内史最接近天子,其拟制的简册直接关系到天子的利益,所以,其地位渐渐上升,高于太史。?4、什么是外史?答:为太史寮的官员之一,掌四方之志及三皇五帝之书,四方之志是王畿之外的诸侯国内部世系家谱,是决定诸侯子孙谁承袭侯位、谁封授何种官职的依据,相当于人事档案。外史还有“达书名于四方”之职责,即整理、改进、推行文字。5、什么是御史?答:为太史寮的官员之一,亦称柱下史。据说常侍立于朝堂殿柱之下,接收四方文书,并负有保管档案、典籍的责任,是太史寮中职位最低的秘书官员。?6、什么是“建邦六典”?答:“建邦六典”是周朝国家一级的行政法,即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是天子与诸侯间各方面关系的法规性文件,它由太史寮的长官太史负责起草。?7、什么是“泥封”?答:当时的文书都刻写于简牍上,简牍文书由多片竹简或木片组成,由绳系连,其封页称“检”,在“检”的结绳处糊上一块粘泥,在粘泥上加盖印章,显出印文,粘土干后很坚硬,这种用印法称为“泥封”也称“封泥”。加盖封泥的文书称为玺书。?8、什么是檄文?答:是周天子、各国诸侯或卿大夫用来征召、晓喻或声讨敌方的文书。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特点是叙事明白、说理雄辩、气势强盛、话辞果断,忌隐晦曲折、和缓细巧。声讨性质的檄文往往要宣扬已方的英明,揭露敌方的罪行,分析敌我形势和人心向背、算计彼此力量的强弱,以鼓舞士气,有些类似于古代的誓。9、什么是上书?答:臣下向天子或国君陈述政见的文书。是后代奏、章、表、疏等的前身。上书往往就一件事,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依据确凿的历史事件,纵横议论,逻辑性很强,富有说服力,而且,语言形象、生动。音节铿锵有力。?10、什么是简牍文书?答:简牍文书是刻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文书,主要用于记事。(四)论述题1、简述史官衰落的原因。答:史官在战国时期,已不能在国君身边参与政务、辅助决策,地位明显衰落。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因素:第一,人治观念继续增长。战国时期,各国诸侯认识到,要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求生存、图发展,靠的是实力,而实力来自于人治,并非靠天和神的恩赐。所以,神职史官的势力、影响被大大削弱,趋于衰落。第二,史官与国君观念上发生冲突。各国统治者在剧烈的兼并战争中觉察到,不改革无以自强,不自强无以站稳脚跟、争霸天下,而改革首先必须抛弃旧传统、旧观念。所以,各国统治者纷纷选用具有新观念、新思想的人才参政,以实施改革。旧有的人事史官由于“世守官业”,思想趋于保守,不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不自觉地起着维护旧制度的作用,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这样,作为秘书人员的史官和其服务对象--—国君,在政治见解、斗争策略、社会观念上都发生了冲突、对立,也就必然会被剥夺参政议政的权益。第三,选官制度变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各国多少废除了世卿世禄制。这样,世代相袭的史官就被新兴贵族所取代,逐渐离开了国君身边,无权参予政务,起辅助决策作用了。史官地位的衰落说明每当社会大变革之时,秘书人员如不站在改革的前列以新观念、新眼光去研究、解决新问题,支持、辅助改革,顺应历史潮流,就势必落伍,为形势所抛弃。?2、简述士加入秘书队伍的历史背景、特点、意义。答:士加入秘书队伍的历史背景是:第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世袭制逐渐瓦解,旧贵族世家纷纷没落,作为周朝最低级贵族的士丧失了原先的特权。同时,随着“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办学之风盛行,许多平民拜师求学于私门,也成为士,士的数量大增,他们为了寻求出路,或欲实现抱负,必须投靠、依附于某个国君、集团或贵族。第二,当时各国国君纷纷探求富国强兵之道,迫切希望士能出谋献策。同时,为了战胜旧贵族势力,建立新型的、可供国君自由任免的政府机构,他们也都乐意从士中去选用官员。这样,士就成为新型官员的后备军而倍受国君重视,其中许多人被任用为辅助国君的顾问、谋士、幕僚之类的人员,往往兼任起草文书工作,实际上是国君的高级秘书。士担任秘书工作,具有任期短,流动性大的特点:有的受到国君信重,很快升任为某一部门的主管,他们担任秘书工作的时间都不长;有的见不被重用,则离去,到别国游说,形成流动状况。秘书工作中的参谋职能,不象文书档案业务那样须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所以,士任秘书时间的短暂和流动频繁,一方面有不利之处,另一方面也有有利之处。就国君而言,各色优秀人才先后担任一段时间的秘书工作,利于他们获取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