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1、什么是中书舍人?答:西晋时在中书省中书侍郎下始设的秘书官员,在魏晋南北朝期间,中书舍人的职责为拟制诏书、宣布皇命、转呈并参与处理章奏、受命慰问大臣等,故为皇帝所信重,能越过顶头上司中书监、中书令和中书侍郎,直接秉承皇帝旨意拟诏。有时还参与机密。?2、什么是典签?答:魏晋南北朝的宋设立、原为处理文书的小吏,后获皇帝信用,常受遣监视出任的方镇、宗室诸王及各州刺史,号称“签帅”,名为典领文书,实为控制地方政权、兵权,权势很大。3、什么是“录尚书事”?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作为中央机要部门的秘书机构作用突出,为权臣所力争,当时,凡真正执掌朝政的大臣(即宰相职),除本职官衔外,还必须挂有“录尚书事”的称衔。所谓“录”,即总领的意思。“录尚书事”就是由他兼管秘书部门,过问一切公文章奏,以便他发号施令。也就是只有掌管秘书部门者,才有实权,由此可见秘书机构地位之重要。?4、什么是“手笔”?答:公文成为一种独立文体后,产生了一批专事拟写公文的人才,凡善于拟写公文的文人,不一定能写好诗赋,文章,而能写好诗赋文章的人、甚至造诣颇高者,不一定能写好公文,不能胜任记室参军之类的秘书官职。时称干练而擅长拟写公文者为“手笔”,著名的“手笔”大家称“大手笔”。可见,当时公文写作在社会上的地位不低。5、什么是公文用纸制度?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一律以纸代替简牍后,规定重要的公文以加染的黄纸书写,以防虫蛀,一般公文以白纸书写,这使人们从纸的色泽上就能分辨出公文的类别,客观上初步形成了公文用纸制度。?6、什么是卷轴制度?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写在若干张纸上的一篇公文粘连起来,成为一幅,在一端粘附上一根细木棍,作为轴,可以将公文自左至右卷拢在轴上,成为一束,因为古人写字是自右至左直行书写,这样卷起,能使右面文首的内容在最外面,便于展开顺序阅读。这种方法称为卷轴制度,它在缣帛文书中已见使用,公文普遍用纸后,这一制度遂普遍推广。它开则便于阅读、批答,合则便于携带、收藏,是公文形式的一大进步。7、什么是用印制度?答:简牍文书的盖印方法为封泥,以纸制作公文后,改用朱印,即朱色水印,朱印简便易行,印迹清晰易辨,不易消褪,且能使印章经久耐用,既提高了公文制作速度,又使公文卷面美观,是公文用印制度上的一大进步。?8、什么是骑缝、押缝制度?答:骑缝即在两张粘连的公文纸的连接处加盖印章;押缝即在两张公文纸的粘连处或公文末尾署名,又称押字或押尾。这一制度根据纸质公文的特点,起到了防止公文伪造、保证其真实性的作用。9、什么是连署制度?答:也称联署制度,即几位官员在同一公文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示对该公文内容共同负责。?10、什么是勾检制度?答:魏晋起,尚书台(省)中设置了比部,置比部郎中主管,专掌稽核皇帝和中央政府颁发的文书。这说明当时对公文的复核已有专门部门负责。(四)论述题?1、试述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配合、制约的秘书机构的过程。答:这一过程经历了如下阶段:第一,曹操设立秘书令、丞。东汉末年,曹操执掌朝廷,当时,朝中的尚书台已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府,权柄很大。曹操为了培植私人势力,进一步削夺东汉王朝的残余权力,创立了秘书令这一官职,下配备秘书左丞、秘书右丞两员官职,组成一个秘书机构,负责收发、处理章奏文书,拟制、传发教令,以取代尚书台的职责。秘书令、秘书左丞和秘书右丞遂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名实相副的秘书官职。以秘书令为首的机构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名实相副的秘书机构。第二,曹丕设立中书监、令。曹丕废汉建魏,立即以其府中的幕僚,组成新王朝的中央秘书机构,改称秘书令为中书令,又增设中书监一职,监略高于令。此官署称作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掌管章奏、记录朝廷大事,参与政务。这样,从曹操开始的以秘书令代替尚书台的演变过程宣告完成,重演了汉朝以尚书台替代丞相府的故事。第三,曹丕以中书省替代尚书台为秘书机构后,旋将尚书台转化为政府机构,起执行作用。第四,为防止中书省势力扩张,晋朝皇帝将中朝的给事中等官员组成一个新的机构,称门下省,分掌中书省的一部分秘书工作,分散、限制了中书省的权力。至此,初步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秘书机构。2、曹操和诸葛亮如何处理好与秘书的关系?答:曹操爱才敬才,不计私怨,不拘小节,打破了西汉以来任官讲究门第、资历的旧框框,不拘一格求人才,唯才是举,广纳天下之士。如此胸怀,使众多的人才竟相投奔门下,集积了雄厚的秘书人才。曹操又知人善任,根据这些人才的特长,分别用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