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散文的民族性
摘要:散文是我国最具民族传承性的一种文体。无论是就散文概念的产生、
文体的发展,还是就散文的审美特征、散文的创作实践而言,中国散文都有鲜明的
民族性。这种民族性直接影响着新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走向。新世纪中国散文的
发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散文传统特质的认识与把握。在这种情况
下,对散文民族性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散文;文体;审美追求;创作技巧;民族性
“五四”以来,我国的散文创作无疑有过于诗歌、小说。但在百年来的散文研
究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过于看重外来的影响,对民族的传承重视不足,研究者过多
地将力量投注于资料的梳理,过多地专注于散文本体论的讨论等。其实,无论是就
散文概念的产生、文体的发展,还是就散文的审美特征、散文的创作实践而言,中
国散文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直接影响着新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走
向。
一、从文体概念看中国散文的传统性
在中国,散文无疑是最具民族传承性的文学样式。它和传统文学的关系最为
密切。
首先,在中国“散文”是一个十分纯粹的“国产”概念,它与横向的引进关联甚
少。“散文”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明清两代,有人继续沿
用“散文”这个名称。但是,截至“五四”,“散文”始终未能取代“古文”这个流传甚广的
文体名称。“五四”以后,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
里,均郑重使用了“散文”的名称。从此,散文开始广泛地指代韵文之外的广义散文,
以及文学领域里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狭义散文。
其次,散文这种文体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散文,是一种跟韵文相
对的文体。按约定俗成的说法,最初的无韵文(散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出现了
我国第一部散文总集《尚书》,散文的成形铸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南北朝有了“文
笔说”。《文心雕龙》中区分了“文”和“笔”:“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里的“笔”
指散文,“文”指诗。此处的“笔”尚包括哲学、历史等论述性质和记事性质的散体文
章,文史哲很难分开。当代的大散文,其实也有些沟通文史哲的意味。唐代出现了
“散”、“骈”对峙,“文”、“笔”合一的文学现象。韩愈、柳宗元发动了古文运动,反对
骈文,提倡复古,意欲承续先秦诸子散文的文风。宋代的欧阳修等人发动了诗文革
新运动,使散文的表现手法灵动舒展,文学的成分大大增加。有人因此把唐宋散文
称作纯文学散文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明清时代,笔记散文重焕光彩,散文基本
上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五四”时期,文学多采用“四分法”,尽管散文在文学
大家族中位居诗歌、小说、戏剧之后,但当时的散文创作却十分活跃。当代散文
家族声势浩大,它几乎囊括了随笔、游记、杂文、小品文、速写、文艺通讯、报
告文学、回忆录,等等。为了不让问题复杂化,人们又对散文进行了广义、狭义的
区分。广义的散文不仅包括一般的应用文章,同时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学术论文。
狭义的散文,却需要将一些业已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品类,像报告文学、回忆
录等,从散文这个大家族里剥离出去。本文所讲的,就是这种纯粹的文学意义上的
散文。
最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各种文体中,狭义的散文无疑是一种最具民族传承
性的体式。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曾经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
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
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①在这样的呼声中,传统诗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的小说、戏曲也“面目全非”,
唯散文不然,因为散文一直是平民的、写实的、明了的、通俗的。与此相适应,散
文的革新大多限于语言的革新。当小说从传神的白描手法转向深层的心理抒写时,
散文却仍以“外感”、“内悟”反省人生。当诗歌极力地摆脱韵律的桎梏时,散文却仍
努力地追索着情绪的节奏。20世纪的诗歌、小说、戏曲彻底打破以前的做法,同
时期的散文则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技法到审美都和传统的散文血脉相通。新
文学的倡导者一开始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周作人在《燕知草跋》中写道:“中国新
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和英国小品文两者所合成。”林语堂也一再表达对小品
文价值的推崇,在《小品文之遗绪》中,他更是强调:“在提倡小品文笔调时,不应专
谈西洋散文,也须寻出中国祖宗来,此文体才会生根。”他们以自己深厚的国学造诣
提升了中国散文“现代性”的意义。
二、从审美传承看中国散文的民族性
在中国,散文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