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落实教材情感手法知识点 注重对应点比较迁移演练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教考衔接类试题增分策略指导与训练.docx
文件大小:74.46 K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2.82万字
文档摘要

落实教材情感手法知识点注重对应点比较迁移演练

古代诗歌教考衔接类试题增分策略指导与训练

?设计意图

教考衔接考查是2025新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纲要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古代诗歌鉴赏考查板块历来是学生大面积丢分的地方,如何在一百天的冲刺中带领我们的学生突破学考瓶颈值得每一位高三师生去琢磨,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与做法,与各位同仁交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教学内容及步骤

?-、真题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宿龙游朱氏楼

蒋捷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

天不教人客梦安。昨夜春寒,今夜春寒。梨花月底两眉攒,敲遍阑干,拍遍阑干。

词中“敲遍阑干,拍遍阑干”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二者有何异同?请从情感表达与手法运用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解析】上阕点明登临,楼台虽小,视野却开阔,词人登楼眺望,内心酸楚忧愁之感油然而生。为排遣内心忧愁词人反复卷帘。但云迷漫,水迷漫,故国难回。下阕写春天寒气袭人,让人难以安歇,词人被乡愁所困,站在月下面对洁白的梨花双眉紧蹙。词中重复展现敲打栏杆这一细节,一“敲”一“拍”,一遍一遍,突出其愁之浓,其情之切。

【参考答案】

相同点:都是动作描写(细节),都是借拍打栏杆来排遣胸中的抑郁苦闷之气。

不同点:①思想感情不同。辛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蒋词抒发了词人故国难回,天涯无归路的哀愁。②辛词愁更浓,蒋词愁略淡。

感悟

通过此题的体验,对如何做好这类试题你有怎样的感悟?

3、教师点拨

如何高效突破古代诗歌的课内与课外衔接比较鉴赏题?

遵循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的原则

“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

抓住比较点联系课内外文本具体分析比较“谁更能表现”。

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题,重点解析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题,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题,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题,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

(3)依据题干要求,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提醒:无论是哪一类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

?二、基础回顾(一)

(一)学情简析

教学实践表明,读不懂古诗词,是诗歌鉴赏题大面积丢分的最主要的原因。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读不懂诗歌文本大致有以下4个原因:

1、古诗人常用一些特有的富有诗意的词汇来传情达意,很多考生并不熟悉这些词语。

2、古诗词字词之间连接随意,很过句子组合不讲语法,经常省略关键信息和调整语法顺序。比如“落花人独立”,其实应该说“人独立于落花之中(人独自站在落花)。很多考生并不了解这个词句组合特点。导致对句子意思解读有误。

3、因为时代关系,很难理解古人特有的情感。如:羁旅之苦、思乡之痛等。缺少“代入感”,不能细致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4、不清楚诗人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古代诗人情感往往不是直接抒发出来的,而是借助景物、典故等委婉表达出来的。

误区体会

读不懂--读不懂诗歌中特有的词汇。

指导--2017年全国二卷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简析:“那因远适更沾巾”,只有懂得反问词“那”的意思为“难道、怎么”,才能读懂这句话,整句诗意为“不会因为子由到契丹去而作儿女之态落泪伤悲”,不然就正好把意思理解反了。

注重平日积累,理解常见古诗词中容易出错的词汇意思。

附:古诗词中常见的难解词汇意思梳理

1.不那

同不奈,即无奈。如:晴烟漠漠柳毵毵(读sān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古离别》)

2.处

表时间,意思是……的时候。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等闲

(1)平常。如:眼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张谓《湖上对酒行》)

(2)随便。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3)无端,平白地。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再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

4.风流

(1)英俊,有才华。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遗风。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风度。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