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八上22. 梦回繁华 第2课时.pptx
文件大小:641.74 K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小于1千字
文档摘要

;1.文章第①段是如何引出说明对象的?;2.文章第③段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4.课文是怎样围绕“繁华”来说明《清明上河图》的?你对这种“繁华”有怎样的理解?;画面中段,汴河中繁忙的漕船、拱桥上的各色人等、桥两端热闹非凡的街市,反映了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画面后段,街道纵横,房屋林立,各类活动场所一应俱全,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尽显生活的繁华。

理解:这些“繁华”景象是北宋繁盛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真实记录,所以也就成了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怀念昔日辉煌的精神寄托,但另一方面,这一“繁华”只是表象,它掩盖了当时十分严重的内忧外患。;5.对《清明上河图》这一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的作品,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1.说明顺序合理,层次清晰。

作者采用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尽管《清明上河图》中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但在作者笔下,却显得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文章虽相对短小,但不仅介绍了画作的内容,而且连画作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也清晰地表达了出来。;2.善用说明方法,准确多样。

本文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引用、打比方、摹状貌等。列举确数,说明画作尺寸;列举约数“五百多个”,说明画面中的人数。引用,主要用来说明画家生平和画面内容的写实性,直接引用文献,既清楚,也有权威性。;打比方主要用来说明不太容易解说明白的内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一句以“乐章”比喻长卷的画面布局,将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解说得通俗可感。摹状貌,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转化为一个个生活场景。;3.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本文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不乏专业色彩,在向读者介绍时,适当使用了一些易理解的术语。同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优美的田园风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写出了当时汴京繁华热闹的场景;“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一课一德一行;一课一德一行;一课一德一行;一课一德一行;一课一德一行;一课一德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