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传统汉族民歌教学特点分析
黑龙江传统汉族民歌可以纳入到黑龙江省艺术高校的教学中,从理论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从演唱方面对声乐学生展开教学,本地域的民歌我们应做好理论研究和传唱,在接受一些新鲜事物的同时,也要发展我们本土民歌,随着宣传力度的减少,现在中小学生很少听过本地域民歌,应加大宣传力度,中小学的教学中要适当加入一些传统民歌进行学唱,这样可以使黑龙江本地域的传统汉族民歌在后辈传承,让后辈喜欢并认可我们传统的民间艺术。
黑龙江地区的高校中,黑龙江省的音乐类高校可以将本省的传统民间小调作为声乐学生的必修课程,理论学生对传统民歌进行全方位研究,发表优秀的文章,让学生接触了解本土的传统民歌,使学生更好地传承本土民族音乐。黑吉辽之间应相互配合发展,增加东北地区传统民歌之间的相互交流,演唱更多作品,了解传统民间小调的音乐特点,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
从20世纪初开始,国内高校的声乐专业开始引进西洋唱法,该唱法技巧是运用西方的发声方法和表演形式,随后民族声乐的教学演唱被说唱法不科学,到如今还是有很多老师持此类观点,使很多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歌的演唱方法产生排斥和误解,随着中国的发展成为文化强国,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传统民歌最近几年逐渐重视,各大比赛中演唱,一些优秀的学者从本土化的角度研究发表多篇论文,进行思想的传播,让更多学生知道并喜欢东北地区的传统民歌,教师也要对传统民歌进行学习研究,对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唱好中国作品。
一、教学方式
声乐学习中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为声乐作品而服务的,歌曲的演唱不能受到学习方法的限制,不同风格的作品演唱感觉是不一样的,传统汉族民歌在演唱时咬字吐字、滑腔和跳音的进行都要加以注意,音响效果饱满得体,保持统一的声音线条,演唱时要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不可固守传统。社会的发展很多新形式的传播,教学上在不改变框架结构和风格的基础上,要对声乐作品改编进行二度创作。创新也能让音乐更加有活力,唱出符合时代的声音,推动传统民歌的创新发展和传播。
音乐是听觉、声音艺术,学校应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提高综合能力,学生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提升自己的思维认识和能力,并不是单方面的突出,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学生应该具备唱读、听辨、识谱、音乐欣赏的能力。
学音乐素养课的重要性—艺考网.
把握音准和节奏在歌曲演唱中有三个要素,音准的听辨、节奏的识别、对旋律的记忆,我们演唱一首歌曲时不仅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更要对节奏、音准得更好地把握,才能用好的声音把词曲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次参加论坛的讲座中许讲真老师讲到“视唱练耳”学习的重要性,从学习音乐视唱练耳一直伴随着我们,大学开设的课程考试难度也是略高的,视唱练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当我们拿起一首新作品时,要先认真识谱,对谱例中的音符、节拍节奏、记号和术语进行分析,然后对作品加以练习演唱,而不是看着“音符”跟着手机伴奏进行演唱,要去循序渐进的学习,才会有好的体会,用好的歌唱技术表达作品的情感,为观众演唱优秀的作品。
传统汉族民歌大多对速度的要求都是偏快的,歌谱中有很多“倚音”、“装饰音”、“复杂节拍”、“上滑音”、“下滑音”的出现,演唱时会运用到“阻腔”、“小擞”、“打嘟”的演唱方法,旋律的进行中经常有跨度较大的音符进行出现,对演唱者学习的要求很高,加大了学习者识谱和演唱的难度。
谱例4.3.1
见谱例4.3.1是黑龙江省灯塔县传统汉族民歌《小逛庙》词谱由胡景岐唱郭艺记,谱例中有很多倚音的添加,这类小调需要在台下多加练习,使演唱时滑音自如运用,还会在一小节中有两个连音线的形成,演唱时会运用到阻音的进行,五度的音符跨度上在演唱时也要加以注意,控制好气息的运用,灵活演唱需要增加熟练度,把发声动作依靠练习获得,通过形成一种肌肉记忆,实现意识形态。
谱例4.3.2
谱例4.3.2是歌曲《翻身五更》合江地区的一首传统民歌月芽五更调,见谱例4.2歌曲中有大切分音、倚音、装饰音和颤音的出现,使歌曲的强弱之间发生变化,更加富有旋律感和节奏感,黑龙江传统汉族民间小调中经常会出现音符后拍起音的现象。见谱例4.3.3《拔白菜》
谱例4.3.3
民间小调歌曲《拔白菜》中多处运用到“颤音”,起音在后半拍,节奏感很强,演唱这首歌曲需要注意谱例中节拍和颤音的运用来表达作品内容,对其情感的表达。学生在歌唱时要多加注意歌曲的节奏和节拍的准确性,做到心里有谱,台下需要多加基础练习,台上才能演绎出好的音乐作品给听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