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诗意人生,塑形润心.docx
文件大小:17.89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3.83千字
文档摘要

诗意人生,塑形润心

【摘要】在新课标下,中小学舞蹈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美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中小学舞蹈校本课程,要立足于系统化的设计,以校本课程呈现在课堂,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延续性的实施,进而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比赛表演等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舞蹈课程的诗意生活、塑形润心的价值追求。唯有这样,舞蹈校本课程才能融合多学科知识,成为学生美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关键词】新课标;中小学舞蹈;校本课程;设计;实施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中小学艺术课程围绕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式开启了课程化、系统化教育的大门,舞蹈课程尤为突出。一方面,中小学舞蹈不再是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而是以校本课程的方式登上了艺术课程的讲台;另一方面,中小学舞蹈从精英化教育,走向了普及化,使舞蹈课程更好地为学生培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艺术学科核心素养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现实的视角来看,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就必须立足于校情、学情,开发与学校、学生相适应发展的校本课程,才能使中小学舞蹈课程成为艺术素养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民族地区的地方舞蹈课程,亦或是美育视野下的中小学舞蹈教育,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舞蹈校本课程的表现。因此,设计并实施中小学舞蹈课程,既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外化为诗意文化、启智润心的表达。笔者结合学校多年的中小学舞蹈教育教学经验,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实践、课程反思等四个方面,论述新课标下中小学舞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思考。

一、系统设计:以落实课标为准则,设计有体系性的中小学舞蹈校本课程

要有效开展中小学舞蹈教育,就必须开发、设计相应的课程,使之形成系统化、体系性,才能成为美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相比较,中小学舞蹈课程,往往还停留在碎片化、精英化等教育阶段,缺乏相应的系统设计。笔者认为,在中小学舞蹈教育教学要开展系统设计,就要做到:

(一)深入研究新课标,编制符合校情、学情的中小学舞蹈教学大纲

新课标虽然给出了明确的方向,但对舞蹈课程的教学大纲,只给出了一定的要求,并未有相应的学段教学大纲。中小学舞蹈校本课程的设计,首要任务就是编制出符合校情、学情的教学大纲。如有些民族地区,以民族舞蹈作为地区性舞蹈课程,就要立足于艺术新课标,通过教学大纲的编制,将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教学目标等体现出来,并形成一个系统教学的设计,才能使舞蹈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据可依。

(二)优化组合师资力量,系统开发舞蹈校本课程

舞蹈校本课程的内容,不仅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且在动作、身体素质、审美要求、艺术表现等方面,对应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系统开发舞蹈校本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是学校舞蹈校本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从低年学段的基本动作、基本表情到高年学段的动作组合、创意实践,其不仅仅是一个基本功的表现,更是学校教师不断延续发展的结果。否则,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各自为战,不仅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混乱,而且还会让中小学生无所适从。

(三)立足学校特色文化,融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

舞蹈校本课程,既不能教师单打独斗,也不能忽视相应艺术学科的发展,而是要与其他艺术学科相融合,才能获得学生的欢迎。舞蹈校本课程融入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发展,不仅可以与这些学科共同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更能与其他美育学科形成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不同内容的审美教育,突出并丰富了学校特色文化。如坪山某校以天性教育为理念,以“生命、智慧”为课程目标,其旨在突出学生发展的无限潜能,突出学生有教无类的核心文化。而通过舞蹈校本课程,不仅有助于挖掘相关学生的潜能,而且还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二、浸润诗意:以诗意生活为目标,实施有延续性的中小学舞蹈校本课程

舞蹈校本课程是一门艺术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体现出生命的尊严与潜能。反映在中小学舞蹈课程中,诗意生活就成为了所有学生的共同追求。

从学科特点来看,舞蹈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在于学生对美的追求与理解,对生命的无限想象。这种追求与想象,是人类共同向往的诗与远方——诗意生活,或者说让生活充满诗意。而这种诗意,要体现于教学实施,即舞蹈教师要带着诗意的想象进行教学,才能让课堂营造出相应的氛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中国古典舞中的一个“靠”元素(动作),就进行了比较性教学实施。首先,笔者通过经典剧作《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坐姿进行了分析,并引导学生以自我审美为体验进行热烈讨论;其次,笔者找出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模仿表演,引发学生的思考;再次,笔者通过自我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最后,让学生讨论其中的中国古典舞要素,并进行现场模仿。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笔者始终把视频中林黛玉的坐姿与学生开展学习的每一步相联系,从而形成比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