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里的美育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考验,也是教育资源。变疫情为课程,笔者开发了一套“这场战‘疫,我们‘绘赢”系列绘画课程,丰富了教育教学课程资源。该课程渗透了德育思想,体现了课改精神。
【关键词】抗疫美术课程校本课程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平静生活。面对疫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生命、伦理、道德、信仰等问题引发人们深入探讨,又给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这场阻击疫情的全民战役中,没有局外人,美术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担起社会责任。作为一名一线美术教师,笔者在思考:怎样开发一个以“抗疫”为主题的系列美术课程,用简单又实用的“线上教学”方法,让这些宅在家里的学生能继续美术课程的学习,学会用美术语言去传达情感与能量。以下是笔者开发的“这场战‘疫,我们‘绘赢”系列绘画课程。
这个系列课程一共包括9节课程。之所以用“君”这个字,是因为“君”字在中国古代指一国之国君,即最高统治者,后来,“君”也变成一种敬称。这9节课中的每一个主角都是在这场“疫情”中值得被关注和尊敬的角色。“加油”一词,鼓励助威之情。每一声“加油”,都是所有中国人并肩前行的力量。
满怀着热情与期待,2020年2月1日,笔者利用学校的公众号自发地向全校学生的家长提出倡议,开启了一场疫情期间线上美术教学活动。随着9节课视频的完整推出,笔者收获了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本系列课程的一致好评。本次“抗疫”主题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值得思考和总结。
一、美术课程开发体现课改精神
1.国家背景开发课程结构:科学合理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跑道”,这个解释来源于拉丁文。教师就是要为学生设置适合他们发展的“跑道”。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美术课程呢?第一,要参照国家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细目表》对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加以利用,合理开发成校本美术课程,构建校本美术课程实施的具体化的三维目标,从而实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形成。第二,在课程结构中要把握美术中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领域的合理制定与分配,为学生提供美术学习和创作的素材,在注重学生美术知识与技巧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三,在美术表现上要具有多样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喜好选择表现方法。第四,在评价方式上,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他们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使学生学有所获。
2.STEM理念制定课程内容:融合整合
创新性复合人才的STEM教育正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普及推广。将STEM教学理念与小学美术教学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从美术审美鉴赏出发认识世界,并提高从其他学科、生活实际、社会需求等纯粹艺术世界之外更广阔的世界角度反观美术、运用美术的能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美术课程标准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学科的”知识,更要帮助他们学会“学习的”知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在开发主题式校本课程,注重传统美术课程“双基”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掌握美术的知识结构,重视学科互融、知识互融的结构学习方式。笔者编写的这9课中,巧妙融入语文、英语、音乐、建筑工程、品社、科学、国学、地理等学科知识,体现了STEM教学理念。这样的美术教学改变了传统思维习惯和教学方式,联结多学科智慧,形成学科合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核心素养创设课程形式:多样创新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在发散思维中,可以看到创新思维的最明显状态。新课程虽然颁布了统一的美术课程标准,但也“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师在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中,要将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资源进行延伸与补充,课程形式要趣味、有创意且多元化,从而建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训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头。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但往往也是“沉睡”的。这些“沉睡”的潜能需要教师创设多样创新的课程形式来唤醒。
二、美术课程设计渗透德育思想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提出: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路,是德育的基础功夫。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审美教育。教师要善于从美育中寻找创新教育的契机,在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之时,还要有意识地传授道德规范,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1.科学观: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源于20世纪末英国教育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借助小学美术课堂这一载体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接受自然科学知识。这次疫情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开展各种美术活动中融入这样的科学观念,让学生从小就尊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