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音乐史PPT第七章 雅俗同堂 琴瑟合鸣.ppt
文件大小:2.58 MB
总页数:31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1.5万字
文档摘要

*—*—第七章雅俗同堂琴瑟合鸣——?明、清时期世俗化音乐的流行第一节民歌、小曲与琴歌第二节戏曲声腔和京昆剧种第三节说唱音乐的发展与演变第四节第四节民间歌舞的繁盛第五节民歌器乐的发展第六节?朱载堉与“新法密率”第七节?重要曲谱第一章古风雅韵神鸟起舞——原始社会及夏、商时期音乐的滥觞—*—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体系不断丰富、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民歌、说唱、戏曲、歌舞音乐、器乐五大传统音乐类型均已形成自身特有的样态,这是本时期音乐发展最主要的特征。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成熟的背后,颓势渐显,各类艺术形式中普遍反映出社会和时代内部微弱而细腻的呻吟。因此,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终结,也预示着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启。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北方以鼓词为代表,高亢粗犷;南方以弹词为代表,委婉清丽。另外还有牌子曲、道情、琴书等诸多类型。民间歌舞在这一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形式种类十分丰富,遍及各个民族,如汉族的秧歌、花鼓、二人转、二人台,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堆谐,纳西族的白沙细乐等。民间器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应从器乐独奏和器乐合奏两方面来看待,独奏方面,以古琴和琵琶为代表,名家辈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合奏方面则形式众多,遍布全国,以十番锣鼓、潮州音乐、福建南音等为代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明代朱载堉是我国近代科学和音乐理论的先驱,他发明的“新法密率”彻底解决了三分损益法中十二律旋宫转调的问题,是世界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第七章雅俗同堂琴瑟合鸣——?明、清时期世俗化音乐的流行(960年-1368年)第七章雅俗同堂琴瑟合鸣清代重要的民歌集有李调元辑解的《粤风》、华文彬编的《借云馆小唱》、王廷绍编的《霓裳续谱》、华广生编的《白雪遗音》等,这些民歌集对民歌的保存与传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其中《粤风》是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调元在前人采编的《粤风续九》的基础上进一步采集和整理而成的,除汉语情歌外,还收录了部分瑶歌、俍歌、壮歌等,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这一时期的民歌反映的生活题材十分广泛。有些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有些突出描绘人民大众的悲苦生活,还有一些民歌对农民起义斗争进行了描述,展现出备受压迫的人民痛斥剥削、勇于抗争的精神。第一节民歌、小曲与琴歌一、民歌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其具有集体创作、口传心授、民间传播等特点,一直是人民群众表达情感、交流生存经验、改善劳动状态的主要方式。明中叶以后,城乡中小曲、山歌、号子等各种民歌十分兴盛,受到当时许多文人的重视,纷纷对其进行收集和整理。如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编著了《挂枝儿》和《山歌》两部时调小曲集,前者收录了435首作品,后者是前者的姊妹篇,收录有歌曲383首,两者是仅存的时调专辑。此外,明代重要的民歌集还有《驻云飞》、《玉谷调簧》、《盛世新声》、《词林摘艳》等。第七章雅俗同堂琴瑟合鸣三、琴歌琴歌,即抚琴而歌,是指用古琴伴唱的歌曲。汉、魏时代,乐器种类有限,琴、瑟等弦乐器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乐器种类,担任了器乐演奏和声乐伴奏等多种功能,在相和歌和清商乐的乐队中,琴就已经是重要伴奏乐器之一。现存最早的琴歌当属南宋时期姜夔的《古怨》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两曲。自明清开始,出现了专门刊录琴歌的谱集,如明代的《浙音释字琴谱》、《太古遗音琴谱》、《重修真传琴谱》等,清代的《东皋琴谱》、《松风阁琴谱》等,曲调大多具有浓厚的吟诵性。二、小曲小曲,又称“俗曲”、“时尚小令”、“小调”、“时调”、“杂曲”等,盛行于明清时期,是在各地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城镇市民歌唱形式,多用乐器伴奏,添加过门。因其与戏曲相比形式较短小,故称为小曲。明清小曲类型较为多样,有的小曲中间夹有说白或帮腔,有的是多个小曲连成一套使用,有的由某些曲调产生多种变化,或将一曲的前后部分分开运用。小曲所用的伴奏乐器十分多样,且富于变化,一般南方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等乐器为主,风格多繁丽妩媚;北方则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