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东亚音乐;(二)亚洲民族语言
亚洲人口总数约为36.8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61%。黄种人为亚洲的主要人种,大约占全洲人口的3/5,其次是白种人,黑种人较少。亚洲国家中只有中国、越南确定了本国确切的民族数量。因而我们很难确切知道亚洲到底有多少个民族。;第二,以五声音阶为主要的音阶形式。东亚地区的音乐主要使用五声音阶,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特色。东亚地区的五声音阶又可分为无半音的五声音阶、有半音的五声音阶、中立音五声音阶和平均五声音阶4种。
第三,音乐结构的渐变性。东亚音乐在音乐结构和音乐的速度方面,都表现出渐变性的特征。比如,中国戏曲音乐当中的大型唱段,常见的结构形式是散、慢、中、快、散。在日本音乐中也有序、破、急的不同结构连接形式。朝鲜半岛的音乐中,其散调也经常是渐变的分段结构形式。
第四,以单声部的织体形式为主,注重旋律线条的发展。东亚地区的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基本上是以单声部的织体类型为主,大都强调和重视旋律线条。东亚地区的音乐对于横向旋律线条的重视,远远大于对于纵向线条或者和声的重视。;一、日本能乐
日本能乐(NogakuTheatre)同希腊罗马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并列为世界四种古老戏剧形式。能乐是日本的一种综合表演艺术形式,是音乐、舞蹈和文学的综合艺术,同时能乐当中也综合有雕刻、印染、编织以及建筑等艺术门类。能乐的演出,都由男子承担(图3-1);表演技术渐趋复杂,并出现职业音乐家。猿乐也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得到发展。;(三)能的演出;讲述了源义经在源平战争中的丰功伟绩以及被兄弟源赖朝猜忌,被迫流亡的故事。“狂乱物”也称“狂女戏”,多讲述贩卖人口、母亲失去孩子而发狂的内容,也有的讲述为恋人而疯狂的女性。“执心物”是写亡魂或妖魔鬼怪化身对世人怀有难以割舍的执着之情的能曲,比较著名的有《恋重荷》、《道成寺》。
5.“尾能”(切能)
“尾能”是最后一出。大多以鬼怪动物为主角,也称“鬼畜能”、“梦幻能”。表演活泼的舞蹈,场面热烈。如《罗生门》、《红叶狩》、《皇帝》、???石桥》、《猩猩》等。这种能称为“梦幻能”。;在此处等待。正台的剩余空间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正先”(正台前方的中部)、“正中”(正台的中心)、“大小前”(又叫“鼓位前”),即大鼓座和小鼓座之前的简称,位于正台后方的中部。;座后方左角的位置,称为“后见座”,是能乐和狂言中检场人的座位,演员在这里换装,或者背对观众稍事休息,等候下次上场。后座的右后方,开了一个小门,称作“切户”(又叫“耳门”),是检场人和伴唱人出入的地方,检场人多为戏座的徒弟,身穿黑衣,是舞台的工作人员,负责清理正台,搬运道具之类的活儿。
3.地谣座
地谣座又称为“右廊”,在正台的右侧,是突出于台柱之外的一道窄廊。能乐中的合唱队一般安排在这里,狂言偶尔也有伴唱的,却不坐在这里,而是坐在后座靠近正台后方的地方。
4.桥廊
桥廊又称为“桥挂”,是架在舞台左后方连接“镜间”和“后座”的走廊,这是演员上场的通道,有些情节也在这里表演。“桥廊”与“后座”交界处的位置,称作“狂言座”(又叫“狂言位”),是能乐表演中狂言师的座位。桥廊的前面,与侧面观众座之间,植有三棵间隔相等的小松树,称之为“一棵松”、“二棵松”、“三棵松”。“一棵松”最靠近正台,演员上场有时在这里亮相通名,和“标记柱”一样具有参照点的作用。桥廊的尽头有一道门,称为“幕口”,是演员由“镜间”上场的地方,通常门上挂一彩幕,是能乐舞台唯一的幕。幕后就是“镜间”,演员出场时先在这里照照镜子,检查服饰仪容等。“镜间”后面是“乐屋”(后台),是演员化妆、休息的地方。
能乐舞台三面突出,观众可以看到三面,而不是一面。观众座也分为正对着正台的正面观众座和正对着桥廊的侧面观众座。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空地叫“白洲”。白洲上所铺的卵石一律向舞台方向倾斜,起到了;吸收噪音和减弱多余共鸣音的作用。而舞台台板下面,从不同角度放置着大大小小的瓮,这些瓮起到共鸣和扩音的作用,将演员和合唱队的声音传向观众席。舞台的顶部无光,采用来自侧面的自然光照明,造成一种上部黑暗、下部亮的神秘气氛,体现出“幽玄”的感觉。这样在音质、音量和音色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这种舞台建筑,在当时不太发达的科学基础上,无论在光学、音响或在建筑学原理的运用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日本雅乐
日本雅乐有狭义和广义的分别:其中狭义的雅乐是指古代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舞蹈音乐,日本人称之为“唐乐”和“高丽乐”;广义的雅乐则包括日本古代的祭拜歌舞和接受中、朝音乐影响之后新创作的艺术歌曲。
(一)日本雅乐的渊源
《日本书纪》卷二十二记载,“公元612年百济人味摩之加入日本国籍。此人曾在吴国学习伎乐,他在大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