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歌曲创作技法第五章-40P.ppt
文件大小:1.54 MB
总页数:4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4.92千字
文档摘要

第五章旋律的写作手法

九、对比以上的动机—旋律发展手法都是在单一动机或单一旋律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整句或整段旋律的各个部分以同构的状态紧密相关。然而,同构发展只是旋律发展的一种状态,旋律中对比因素的运用手法以及旋律的自由延伸手法,也是重要的旋律发展手法之一。但由于这两种手法相对更为自由,很难像前者那样归纳出一个可供学习的规律,因此只在这一节中进行简单介绍,不再举例分析。在之后的章节中,将会在对别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时,顺便讲述运用对比手法的例子,这里就不再累述。第四节旋律的风格化语言特征如本书第二章所说,每一种音乐风格都有一种独特的不可为其他风格所代替的构成方式。这种能形成特定风格的音乐构成方式通常也被称为风格化语言。风格化语言特征一旦形成就会渗透隶属于该风格的所有音乐因素,这一特征在旋律中体现得最为显著。对创作者而言,要想使创作出的旋律拥有某种风格化特征,需从调式、和声、节奏及旋法几个方面对不同的音乐风格有所了解。世界上的音乐风格种类繁多,多不胜数。在本节中,将根据我国目前歌曲创作实践中常用的风格种类进行划分,并集中讨论其音乐特征。歌曲风格大致可划分成三种主要的风格类型:古典风格歌曲(美声)、民族风格歌曲(民族)、流行风格歌曲(通俗)。一、古典风格歌曲古典风格歌曲在我国通常是指运用意大利唱法演唱的歌曲。虽然用某种演唱方法来定义一种音乐风格并不准确,然而西方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合唱等古典、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也确实都是以意大利美声唱法为发声载体的。这类风格的音乐语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1)旋律构成多以大、小调式为主。(2)旋律骨干音多由三和弦、七和弦分解构成。(3)外音对骨干音的装饰相对简单。(4)节奏稳定,旋律的强拍、弱拍位置清晰。下面通过几首曲例来观察其中相应的风格化语言特征。这段旋律的核心动机显然是以和弦分解形态构成的,它从第一小节就显示出与歌词那欢快、乐观的情绪相映衬的跳跃感。从例中5-36可以看到,整段旋律的音高都是建立在大调式上的,由于其旋法多为和弦分解,因此其和声进行非常明显,基本以主和弦与属和弦的进行为主,间或加入Ⅱ级和弦丰富其色彩。建立在终止式上的第八小节的旋律,完全表明了这首歌曲的古典风格特征。二、民族风格歌曲所谓民族唱法是指提炼了包括各地民歌、戏曲、说唱等各类民族、民间的演唱特点,同时吸收了西方意大利唱法的某些发声方法,由此结合而成的一种唱法。因此,民族风格歌曲也应该是通过提炼、结合各类民歌、戏曲、说唱音乐特点而形成的音乐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具体如下:(1)旋律构成多以五声调式或民族七声调式为主。(2)旋律中的装饰成分相对繁多,常表现为拖腔、衬词等形式。(3)旋律的进行多受歌词音调的影响。(4)节奏相对古典风格歌曲来,更为灵活。请看例5-37至例5-39。实际上也有很多歌唱家用美声唱法演唱民族风格歌曲,而许多中国作曲家在写作古典风格歌曲时,也常常会加入民族音乐的装饰元素。因此,这两种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渗透或相互融合的。了解影响旋律构成的两个重要因素之后,本章将集中探讨旋律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章将从依曲填词的角度,将旋律写作作为歌曲创作的第一步来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寻旋律自身的规律。第一节旋律线的构成规律无论歌曲写作还是器乐曲写作,都是从一个音、一个乐思或者一个小短句开始的。而这之后的音、乐思、短句又该何去何从,通常是初学创作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旋律写作本质上是一种线条思维,尽管在其构成上会受到纵向因素(如和声)的制约,但问题的关键还在如何处理其各音的横向延伸、起伏的平衡问题。就旋律一般的进行来说,其延展起伏的普遍规律如下:(1)大跳音程通常不会连续超过两个。(2)旋律经过较大音程的跳进后,必反向级进或用小音程跳进来平衡旋律线中大跳形成的音程“缺口”。(3)旋律向同一方向连续级进之后,通常也会用反向级进或大跳音程来进行平衡。(4)旋律的进行方向若总体为上行,则其情绪走向为上扬;旋律进行方向若总体为下行,则其情绪走向为抑郁。下面来看几个经典歌曲(例5-1至例5-4),并与以上的规律进行对应。从以上四首歌曲的旋律构成可以看到,其旋律跳进与级进之间的平衡关系与之前所总结的旋律进行的规律基本相符。但当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时,仍需注意两点:这些规律只是根据众多旋律进行方式所进行的总结、概括,它并不是僵化的、死板的,在实际写作时尤其应注意灵活运用,创作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变数,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处理方式;任何规律都不是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创作旋律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创作者自身的情感需求,以此为前提,任何陈规都是可以超越与打破的,这才是创作的真义所在。第二节旋律的最小单位:动机西方音乐的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