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依词谱曲对歌词的方方面面都进行整体的音乐构思之后,就要进入真正的创作环节为歌词谱写旋律了。从本质上说,歌曲是语言与音乐相结合产生的艺术作品。世界上各民族语言的规律都会对该民族歌曲的旋律构成产生重大影响。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其语言规律同样决定了中国歌曲的旋律构成。因此,在讲解音乐旋律的写作方法之前,先了解一下汉语的特点。汉语的这些特点,在我国作曲家的众多旋律中都有体现,无论其本身属于哪种风格、哪个地区。对于一首经典的歌曲,人们通常会用“广为传唱”或“朗朗上口”来形容它,这充分表明了旋律与歌词的语音腔调的关系的重要性。以下将从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依照歌词的读音腔调谱写出与之契合的旋律:其一是歌词读音的轻重音与旋律节奏的关系;其二是歌词读音的腔调与旋律音高的关系。第一节歌词的读音与节奏设计虽然前文中曾说汉语的读音主要讲究语音腔调的起伏,但这不代表汉语的读音就没有轻重律,只是与西方拉丁语系相比更重腔调罢了。因此,在确定创作所用的歌词并对其进行了整体构思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歌词诵读几遍,仔细体会读时的律动、轻重,然后再根据其中的规律设计节拍重音和节奏型。一、确定歌词的强拍位置在歌词的整体构思阶段选择拍号之后,接下来需要在反复诵读歌词的过程中决定将哪些字放在强拍位置。这通常取决于各字词的发音方式及各字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如下歌词为例:二、根据强拍位置设计“起句”方式确定了强拍的位置,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每一个强拍上的字应用何种节奏方式引导。简单说来,就是每句旋律的开头是选择“强起”还是“弱起”的问题。还是以《菊花台》为例,先选择一个节拍来组织这些词。由于整段词的情绪偏慢速,显然四四拍比较合适。之前我们已确定第一行的“残”、“伤”二字放在重拍位置,而“菊花”、“满地”的位置则有可能放在强拍也有可能放在弱拍。然而,仔细推敲,显然将它们放在弱拍位置更能凸显“残”和“伤”字的中心地位,并且听起来不会显得拖沓。因此,第一句开头的“起拍”应设计为弱起,即“残”字在这一小节的第一拍,而“菊花”二字在上一小节的第四拍;“伤”字在这一小节的第三拍,即次强拍,而“满地”二字在第二拍。如例3-1:第二行中我们已确定将“笑”和“黄”字放在强拍,那么“你的”和“已泛”两个词就应该放在弱拍,这样一来,“你的”就应该在这一小节的第四拍,同样为弱起。而“笑容”则应放在下一小节的第一拍,这在句式上与第一句形成了呼应关系。如例3-2:第三行与前两行不同,“花”字确定为强拍位置,则这一句的“起拍”应为强起,与前两句开头相比有所变化,而“肠”字则应放在第三拍。这样一来,“落人断”三字自然就处在这一小节的第一拍的后半拍与第二拍上。如例3-3:第四句则应对第一句进行呼应,因此仍用弱起作起拍,将“我心”二字放在第四拍,突出下一小节第一拍上的“事”字。“静静”放在第二拍,“淌”在第三拍。如例3-4:在通常情况下,字多的歌词通常整体节奏的组合较为复杂及多样化,为避免谱成旋律后拖沓、不平衡,其强拍位置与“起拍”方式的选择相对重要。这一选择需要我们对歌词多加诵读与体会,对各字、词的读音规律及逻辑关系深入把握。三、根据歌词中各字时值的长短设计节奏型歌词的强拍与“起拍”方式的确定等于为歌曲的旋律律动定下了基本框架,接下来就进入了节奏的细节写作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对歌词中每一个字与词发音的时值长短进行更细致的揣摩,以期为其设计出最合适的节奏型。设计好歌词的基本节奏型,将为下一步音高的写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框架与基础。第二节歌词的读音与旋律音高关系前文中已经说过,汉语的读音主要讲究语音腔调的起伏。这一语言特点对旋律音高关系的构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以普通话为例(实际上绝大部分中国作曲家都是以普通话读音为歌词谱写旋律的),要想写出与歌词读音相契合的旋律,必须先掌握其读音的“四声”规律,然后找出它与音高旋律的对应关系。此外,在写作中不断平衡、协调两者的关系,当最终的旋律形态能做到既符合读音规律、又符合音乐本身的规律时,就能达到“朗朗上口”、“广为传唱”的标准了。一、歌词的“四声”与旋律的对应关系在汉语的“四声”中,字与字的腔调是有高低差别的。同样,歌曲旋律的音与音之间也有高低差别。当一个词的读音的语调是向下时,其旋律的音高通常也应该表现为下行。创作者在根据歌词谱写旋律的时候,既需要照顾到歌词读音的“四声”,在尽量不违反其规律的前提下,也需要照顾到旋律自身的规律以及音乐的情感走向。如何能驾驭好两者的平衡关系,就要靠创作者的技巧与经验了。二、“倒字”现象旋律走向违反歌词读音腔调的现象,被称为“倒字”现象。这一现象在某些时候是非常不好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无伤大雅,而在一些有意运用的例子中甚至为旋律增加了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