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二段体歌曲单一乐段实际上已经可以构成一首完整的歌曲,许多经典的歌曲尤其是流传已久的民歌,如《茉莉花》、《在那遥远的地方》、《跑马溜溜的山上》等,其曲式结构都是单一乐段。但这种乐段由于其篇幅有限,所能容纳和表达的内容、情绪也都比较单一,相对缺少更大的变化和对比。因此,如果想要一首歌曲能表达更多层次的情感,就需要相应地增加其结构规模。二段体,顾名思义就是由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运用这一曲式写成的歌曲,其旋律的变化相对更为多样化与丰富化。两个乐段之间可以通过模进、扩展、对比的手法形成某种相互关系,并以此扩展情感表达的深度与广度。第一节“高潮”的设置一首歌曲通常都会有一个情感、情绪的宣泄点,这个宣泄点就是歌曲的“高潮”。一般来说,大部分歌曲正是靠其“高潮”来获得触动人心的力量的。一般来说,“高潮”形成于旋律的最高音区,人声在演唱最高音区的旋律时,因为需要耗费大量的气息,并且需要使用最大限度的呼吸力量,因此产生的音量通常是最大的,而其效果也最容易震撼人心。在一段式的歌曲中,也存在“高潮”,而由于一段式歌曲通常篇幅较短小,因此“高潮”的持续时间也都较短,其长度基本在一句以内。但当我们进入二段式结构的写作时,“高潮”的长度就可以随之“升级”为一个乐段了。一、“高潮”的位置在一首歌曲中,“高潮”通常会出现在全曲一半靠后的位置。如果歌曲是两句乐段,“高潮”可能会在第二句靠后一点,结束之前的位置;如果是四句乐段,“高潮”可能会在第三句靠后,第四句之前的位置;如果是二段式,则既可能在第二段的开始,也可能在第二段中间偏后的位置;如果是三段式,则基本上会在第三段的开始。一首歌曲的“高潮”不一定只有一个。在两段式及三段式中,有时每一段自身都会设有一个“小高潮”,它虽然没有全曲最高的“高潮”那样惹人瞩目,但它们却为整个乐段带来了起伏。音乐创作上永远都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因此,总会有大量“例外”存在。不用“黄金分割点”位置设置高潮的歌曲不一定就不好,而用了“黄金分割点”位置的歌曲也不一定都好,关键在于“高潮”的位置对于表达歌曲内容以及听起来是否合乎情理。初学创作者,如果掌握不好其分寸,那么宁可先将“黄金分割点”作为第一选择,待日后技巧与经验成熟后再尝试其他的“高潮”位置。二、“高潮”的呈现方式在不同的歌曲中,“高潮”的呈现方式有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两种:推进式高潮和突发式高潮。突发式高潮通常是指在较为平稳的旋律后面,通过上行大跳音程形成的“高潮”。三、“高潮”段在二段式歌曲中,“高潮”常常在第二段的开头或中间出现,因此第二段也常被称为“高潮”段。就二段式来说,“高潮”段与之前乐段的关系同样是两种:一种是与前一乐段的旋律形成推进对比,一种是与前一乐段形成突发式对比关系。接下来,将在二段式的写作中,结合实例讨论“高潮”段的具体写作手法。第二节对比二段体二段体歌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比二段体,另一种是再现二段体。如果两个段落的旋律是以对比关系并列在一起的,即对比二段体。为了使结构分析更条理化,通常用字母A代表第一个乐段,用字母B代表第二个乐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西方在对比观念上存在一些差异。中国人的对比观念着重于旋律形态,其音乐的展开基本上通过不断的旋律对比而形成,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民族风格的歌曲中。这首歌曲为流行风格,B自然大调式,分为两个乐段。这首歌曲为流行风格,bB自然大调式,由两个乐段构成。这首歌曲(例7-3)属于古典风格,E自然大调,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至第九小节为A段,第十至第二十五小节为B段。见例7-4,这首歌属于古典风格,bE自然大调,分为两个乐段。见例7-5,这首歌曲属于民族风格,五声调式。第三节再现二段体在两个乐段中,当后一个乐段的最后一句旋律再现了第一段中的某一句旋律时,即称为再现二段体。在再现二段体中,前一乐段的再现规模不能超过一个乐句,而如果超过了一个乐句,整个曲式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可能就不再是二段体,在写作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由于再现二段体的这一特点,使得它的对比无法像对比二段体中那样,与前一乐段的对比达到一个非常大的程度。因此,用再现二段体结构写成的歌曲,通常情绪、情感的表达上都会相对温和以及平稳。下面通过例7-6至例7-9,来观察再现二段体的对比与再现手法及其写作思维。这首歌曲是中国学堂乐歌时期的代表作,旋律出自美国作曲家之手,但经过李叔同的妙笔填词,如今成为在我国流传得最广泛的歌曲之一,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它是一首中国歌曲。这首歌曲与上一首《送别》在写作手法与结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歌属于流行风格中的经典之作,作为香港一代“歌神”张学友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其温馨、优美的旋律曾经打动过无数听众。见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