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三段体歌曲三段体歌曲,就是由三个乐段构成的歌曲。其结构形式的复杂程度要高于之前讲述的所有歌曲形式。能否掌控三段体歌曲中三个乐段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了创作者的创作之路能走多远。它不像二段式那样,只需通过两个乐段旋律的对比就能形成结构力。多出来的这一乐段对全曲的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既不能写得跟A段一样平,这样缺乏对比;但又不能写得起伏过大,这样无法突出后面的“高潮”。换句话说,这多出的一段既要与前一段形成对比,又要能突显后一段的“高潮”地位。三段体同样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为再现三段体,其特征为歌曲的第三个乐段要再现第一个乐段的旋律;第二大类为并列三段体,其特征为歌曲的三个乐段互为对比关系。接下来,将结合实例来观察这两类三段体结构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取得相互间的平衡的。第一节再现三段体再现三段体是三段体中相对容易写作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本质上仍然是对比二段体,只是在对比的B段结束后又对A段的旋律进行了重复或变化重复。这种结构使前后的主题旋律形成了呼应关系,增强了三个乐段之间的结构凝聚力。不过,再现段若只是把前面A段重复一遍,显然多少有点单调化。因此,许多作曲家在写作再现三段体时,常常会在再现段中将原有的A段主题旋律加以变化,使得其既能与之前段落的旋律形成呼应但又有所不同(例8-1至例8-4)。这首歌属于流行风格,d自然小调,但在旋律进行中常交替到F大调上,其结构为三段体。这首歌曲属于流行风格,bA自然大调,是一个典型的再现三段式结构。第三十八小节开始是对A段的再现,这首歌曲中的再现就不再仅仅是对A段的重复了。这是一首带有少数民族风格色彩的歌曲,其旋律与云南一带的民歌颇为相似。这首歌曲选自《黄河大合唱》,它在中国音乐界的经典地位从抗战时期诞生至今仍无人能动摇。这首歌曲的再现段同样也没有用完全反复,缩短了长度,成为减缩再现。第二节并列三段体从写作技术上来说,再现三段体其实并不难。只要把握好对比与再现的分寸,并注意在再现中加入新的处理手法,就能写作出精彩的相关歌曲。由于并列三段式中每一段的旋律都是相互对比的,由A—B—C构成的并列三段体的写作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此,如何使它们相互间既能形成良好的平衡关系,使音乐能够逐步向前推进,又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创作者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三段中的第二段,也就是中段该如何安排。它应该与前面的A段、后面的C段形成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使整体结构获得平衡。通常来说,并列三段体的中段应作为一个过渡性质的段落进行写作,由它负责将旋律从A段过渡到C段,在C段中形成全曲的“高潮”。它可以与A段形成递进展开的关系,也可以利用一些巧妙的手法与A段形成程度不大的对比关系。通过例8-5至例8-7来探讨中段与前后乐段的关系,以及它在全曲中的作用。这首歌曲属于流行风格,F自然大调。全曲结构为并列三段体。从谱例中可以看到,这首歌曲的B段被处理为一种过渡性质的段落,它与前一段落形成承接关系,然后在音区、旋律起伏方面都非常注意,始终与C段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喧宾夺主,这一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这首歌曲也属于流行风格,bB自然大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