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舞蹈艺术基本理论第一节舞蹈的类型第二节舞蹈创作素材第三节舞蹈结构第四节舞蹈语言第二章舞蹈艺术基本理论第一节舞蹈的类型舞蹈的类型如图2-1所示。一、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舞蹈依其目的与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一)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是指以自娱为目的,自娱自乐愉悦自我精神的舞蹈。当投入到大众群体自娱自乐舞蹈,释放内心情感时,舞者的情感表露很快影响观赏者产生共鸣,因此自娱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的特性效果又往往同步存在。第二章舞蹈艺术基本理论自娱性舞蹈通常具有以下的特点:(1)群众性的健身娱乐、喜庆和祭祀崇拜活动,展示宗教信仰的精神追求。(2)形式自由活泼,动作简单易学。有规定动作和规定画面调度,也可随心所欲在统一节奏中即兴发挥,舒展肢体。(3)不受场地、人数、性别、年龄的限制,人人都能参与。(4)舞者手拉手,面对面,广泛接触,相互交流,在流动交换位置中交流情感。(5)活动肢体,舒展筋骨,达到健身目的。(6)在欢乐的气氛中动作循环反复,百跳不厌,可通宵达旦,释放自我情感。(7)舞者情绪相互感染、相互启发,具有广泛的交际性。(二)表演性舞蹈表演性舞蹈也称艺术舞蹈,以剧场舞台为表演场地,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舞蹈作品,其目的主要供人观赏。表演性舞蹈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完整的艺术作品,围绕主题思想安排情节结构,突出人物形象。(2)演员经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表演的技能技巧,通过演员表达创作者的意图。(3)在固定的场地(舞台)表演,受音乐长度、织体、风格和场地的限制。(4)充分利用灯光、服装、道具、化妆等舞台美术,帮助作品内容的表达。(5)通过演员的表演,感染观众。第二章舞蹈艺术基本理论二、艺术舞蹈的分类艺术舞蹈按照风格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古典舞、芭蕾舞、民间舞和现代舞。(一)中国古典舞和欧洲古典芭蕾舞1.古典舞古典舞包括中国古典舞和欧洲古典芭蕾舞。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蕴含独特风格的民族舞蹈。中国古典舞从汉唐舞蹈起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与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重视,我国第一代舞蹈工作者深入挖掘古代艺术资料,分析研究敦煌壁画舞姿,同时认真学习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以戏曲舞蹈的形式为主体,根据中国的文化和审美特点,结合芭蕾舞的结构框架及训练方法,融入身体动态韵律,逐步发展成具有典型个性的中国古典舞。古典舞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融入了新时代的武术、戏曲、体操、太极等各种不同元素。(2)有着悠久的人体动态文化,身体形态讲究“圆、曲、拧、倾”,身韵动率讲究“提、沉、冲、靠、含、腆、移”。(3)古典舞的传统特色:在空间动态上追求“线条和圆形流动之美”;在表演中强调手、眼、身、法、步的紧密配合。第二章舞蹈艺术基本理论2.芭蕾舞欧洲的古典舞建立在西方各国家民间文化和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后来经过职业舞蹈家的加工整理,走进了皇家贵族的剧场。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发展于法国,鼎盛于俄国,并从俄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各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创立了各种不同学派的芭蕾艺术。西方芭蕾舞来源于欧洲民间,含有欧洲各国的古典舞形式,是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古典舞,包括古典芭蕾、启蒙芭蕾、浪漫芭蕾、近现代芭蕾等。虽然芭蕾舞发展历史并不长,但现已成为一支具有国际影响的舞蹈流派。芭蕾舞的挺拔、高雅充满无限的征服力。芭蕾舞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训练规范且极为严格,强调人体动作的“开、绷、直、立”,强调程序化的动作语言,强调高、精、尖的技术技巧,追求肢体无限向外延伸的舞姿美感。(2)以优美的舞姿线条、快速而稳定的旋转、高而舒展的弹跳以及双人舞托举等表现手法抒发人物情感。(3)舞台布景豪华,服装紧身飘逸,男演员身着紧身裤,女演员穿短裙和足尖鞋塑造人物形象。第二章舞蹈艺术基本理论(二)民族民间舞民间舞蹈由人民群众直接创作并相互传承,与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直接反映劳动、生活,表现思想情感。民间舞通常具有如下特点:(1)舞蹈与歌唱紧密结合,载歌载舞,形式自由活泼。(2)灵活运用道具,拓展动作的表现力。(3)强调内在呼吸和动态风格。(4)广场民间舞蹈在一定格式和规范中即兴发挥。表演性民间舞蹈立足地域文化之根,进行发展、变革、繁衍、创新。(三)现代舞现代舞也可称为“当代舞蹈”、“新兴舞蹈”、“现代派舞蹈”等,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现代舞反对芭蕾的固定程序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束缚,反对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强调通过人体自然动作表现人的真切内心世界,以抒发真情实感为创作出发点,追求自我释放和自我表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