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南亚音乐;论、音乐实践、音乐风格等方面均表现出特色各异。
南亚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中心音乐文化区和非中心音乐文化区。前者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3国。后者包括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和马尔代夫四国。
印度音乐在南亚音乐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对南亚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南亚音乐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
南亚地区的音乐在审美方面独具特色。
首先,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南亚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追求自然与和谐。尤其是在印度文化中,追求自然美、和谐美称为艺术的主旨。
其次,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南亚的音乐体现出一种“精神重于物质”的美学追求。比如,印度人认为,音乐是通向仙境的最直接、最愉快的道路。其古典音乐重视人的内心与神灵、与整个宇宙的互动。
第二节印度传统音乐
一、印度音乐简史
中古时代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仍是当时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域。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从而揭开了南亚次大陆中古文明的帷幕。5世纪之后,内部诸小邦纷纷自立,陷入分裂混战之中,外部则不断受到白匈奴人的入侵。612年,戒日王建立戒日帝国,在南亚次大陆确立了封建制度。从7世纪中叶戒日帝国瓦解,至12世纪末印度次大陆就一直处于分裂局面。12世纪后,土耳其人经阿富汗进入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1526年,巴布尔在德里建立了莫卧尔王朝。莫卧尔王朝在阿克巴大帝时期盛极一时,他又以喜好艺术著称。
二、古典音乐
(一)北印度古典音乐
北印度音乐又称“兴都斯坦”音乐,“兴都斯坦”也并非是指单一的音乐类型,北印度在不同的地区或家族、族群,也创造不同风格的“兴都斯坦”音乐,在北印度称之为“贾拉那”(Gharana),意为家族音乐。不同家族音乐,拥有各自的传统和音乐理论,拥有自己的训练传承方法。这种族式的音乐,造就不同风格的乐风,得以传承至今,历久不衰。古典音乐的主要体裁有“德鲁帕特”和“克亚尔”。
1.德鲁帕特
“德鲁帕特”是北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声乐体裁,早期是用于颂神的,后来增加了世俗性内容。其歌词以没??固定格律的若干首四行诗为基础。音乐包括“斯塔伊”(呈示)、“安塔拉”(变化)、“桑贾利”(展开)和“阿波基”(陶醉)四部分。现在往往只唱前两部分并加上引子“阿拉普”。“德鲁帕特”由男声独唱或两人齐唱,用坦布拉琴和鼓伴奏,音乐通常比较严肃、庄重。还有一种结构与它相近的声乐体裁叫作“达马尔”,常在春天的洒红节上演唱。内容多描写印度教克里希纳神与挤奶女郎拉达的嬉戏,富有浪漫色彩。它的音乐较为欢快诙谐,节奏性也较强。
2.克亚尔
“克亚尔”这个词来自波斯语,意为随想。其内容比较广泛,音乐优美精致,长于表达细腻的感情,具有女性特点,被称为印度音乐中的美声。其;结构特点是引子较短,接着是呈示和变化两部分,即兴部分在最后。全曲均以塔布拉鼓伴奏。根据风格分为大小两种:大克亚尔速度较慢,但音域较宽,装饰音丰富;小克亚尔速度快,适于炫耀华丽的演唱技巧。
(二)南印度古典音乐
南印度音乐又称“卡那提克”音乐,也称之庙堂或宗教音乐。不论是器乐或声乐,或宗教颂赞庆典舞蹈,几乎都和印度教有关。这些音乐节拍丰富,从单纯到变化多端,非常多样。至于“卡纳提克”的乐风,则比较统一。南印度传统的“拉格”(Raga)约有72种。南印度较为重要的乐器有维纳琴、笛、印度小提琴,打击乐器有魔力单根鼓及陶壶鼓等。演奏这些乐器的乐师的成就,远远高于学院派的音乐家。
在南方经常举行舞蹈音乐会,因此便产生了一些歌舞体裁。主要有以下:
1.瓦纳姆
“瓦纳姆”分音乐会表演的“塔纳·瓦纳姆”和舞蹈晚会演出的“帕达·瓦纳姆”。其歌词内容或是向神祷告,或是与爱情有关。其音乐有3个基本段落。第一段用中音区较低的4音列和低音区的一些音;第二段用中音区较高的4音列及高音区的一些音,结束之后用一个没有歌词,只唱印度音名的经过句向下一段过渡;第三段之后也以一个类似的句子结束全曲。音乐会的瓦纳姆为中速;舞蹈晚会的瓦纳姆为慢速,舞蹈的动作直接展示歌词内容。
2.克尔提
克尔提是南印度最主要的音乐体裁,歌词内容广泛,由作曲家谱写的“克尔提”有1000余首。它也由3个基本部分构成,第一段之前有一个不长的引子,基本段落之间插入一个变奏段。它是前面音乐主题的变化与发展,最后甚至变化得与前面主题全然不同。;3.拉格姆—塔纳姆—帕拉维
拉格姆—塔纳姆—帕拉维是一种声乐与器乐兼用的体裁。作为声乐体裁时,以小提琴、坦布拉和鼓以及陶罐伴奏。它也有3部分:开始时由歌手唱出短小缓慢的引子,呈示所用“拉格”的音乐轮廓,小提琴重复声乐的乐句,歌手唱完后小提琴手进行即兴演奏;第二部分音乐开始带有某种律动性,速度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