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课件第七章-13.ppt
文件大小:903 KB
总页数:1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4.39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七章奏鸣曲式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奏鸣曲式的呈示部?第三节奏鸣曲式的展开部第四节奏鸣曲式的再现部第五节奏鸣曲式的引子和尾声?第六节奏鸣曲式的应用?第七节实例分析第一节概述?奏鸣曲式是一种建立在两个不同的主题或者主题组的并置对比,以及在不同的调性上进行呈示与展开的更为复杂的大型器乐曲式结构,适合表现戏剧性、哲理性以及心理体验性的内容和交响性构思的结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成熟的奏鸣曲式,是经过了几个时代的作曲家长期的创作实践,在18世纪末,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这种更加完善,更具表现力的结构。它常作为交响套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乐章的结构。奏鸣曲式可分为完全的奏鸣曲式和不完全的奏鸣曲式两种。最简单的奏鸣曲式最少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呈示部与再现部。呈示部中必须具有两个不同的主题即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在不同调性上进行呈示与展开;再现部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在同一调性上再现呈示。常用于古奏鸣曲或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中。这种不完全的奏鸣曲式还在奏鸣—交响套曲的慢板乐章或者歌剧的序曲中被广为运用。第七章奏鸣曲式第七章奏鸣曲式完整的奏鸣曲式由3个大部分构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在呈示部之前常常带有引子,呈示部以两个对比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分别在主调、副调上形成并置的两个对比部分。主、副部之间有一个连接部,副部之后常有一个结束部;第二大部分为展开部,也称发展部,以呈示部的素材为基础,进行充分的展开与发展,有时也加入新的材料,与呈示部存在一定的对比性。在第三大部分再现部中把呈示部的两个主题都统一到主调上来,也是奏鸣曲式不同于其他三部曲式的最大差别。由于奏鸣曲式的强烈的对比性与交响化的矛盾冲突,在再现部之后附属尾声作为再现部的补充,是奏鸣曲式十分常见的现象。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图示为:第七章奏鸣曲式可见,奏鸣曲式就是一种特殊的三部曲式,是由两个主题在不同调性上做并置对比的呈示,同时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3个部分之间又存在着对比的关系,最后调性在再现时回归主调,这样就构成了曲式结构中的奏鸣原则,而两个并置对比主题在矛盾中贯穿始终,作为发展的动力这一特性属于交响性范畴。然而,奏鸣曲式与奏鸣曲又是很容易被混淆的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奏鸣曲作为一种体裁形式,它的第一乐章常常是用奏鸣曲式这一特定的结构写成。因此,要区分体裁与曲式结构两种不同曲式理论中的名词。第二节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主要是用来陈述两个矛盾对比的基本主题部分,分别由主部(也称第一主题部)、连接部、副部(也称第二主题部)、结束部4个部分组成。主部代表了整部作品的主要性质与基本形象,起到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一般采用呈示性的陈述方式,调性明确稳定。主题的性格积极、富有动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紧张感,其结构多为乐段,也可以是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可以是原调上的完满终止收拢性的收束,也可以用不完满的结束,在主调上的属和弦上作为半终止或侵入终止的开放性收束。第七章奏鸣曲式连接部其作用是使主部与副部连接起来桥梁,把相互矛盾并置对比的两个主题连接起来,在调性、音调和形象上都承担着过渡作用。其材料的使用比较自由,可以选用主部材料,也可以是新材料,或是选用与副部有关的材料,但不论采用何种材料,连接部在调性上一定要为副部的出现作好准备,其写法上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完整的连接部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主部的补充,即在原调上预备;第二部分是转调的过渡;第三部分是引进副部调性的属和弦或属音持续音的准备句,充分体现了连接部“承上启下”的结构功能。副部是与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形成并置对比的部分,它可以是一个主题或者为好几个副部主题所形成的一个副部主题组。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的对比主要表现为:在主题性格上副部具有抒情性、歌唱性;调性上副部主题一定要与主部形成对比,常常在主调的从属调上出现;主题材料上在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各个因素中也都存在一定的对比性;结构上比较自由;一般都以完满终止的收拢型结束。但是由于主部与副部之间还必须保持一定的内在联系性,所以在一些动机或者节奏型上存在着某些逻辑关系。结束部做为呈示部的结束部分,出现在副部主题之后,既是副部主题的一个延续和发展,同时也是整个呈示部的收束与总结。因此它的写法多是趋于稳定性,用结束型的陈述方式,和声上常见的是终止式的进行,可以采用主部、连接部和副部的材料,不增加新的对比材料,结束在副部的调性上。第七章奏鸣曲式?第三节奏鸣曲式的展开部?展开部是奏鸣曲式最自由、最多变、最不稳定的部分,它建立在呈示部中主部与副部主题并置对比的矛盾基础上,其主要特征为充分发挥呈示部中的各种素材,并通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