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冲刺题库:诗歌鉴赏能力专项测试题.docx
文件大小:38.98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3.01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冲刺题库:诗歌鉴赏能力专项测试题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

一、现代诗歌阅读

要求:阅读下面现代诗歌,回答问题。

1.诗歌《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句中,“轻轻”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2.诗歌《再别康桥》中,“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中,“悄悄”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3.诗歌《再别康桥》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有何表达效果?

4.诗歌《再别康桥》中,“悄悄的彳亍着,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中,“悄悄的彳亍着”有何表达效果?

5.诗歌《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中,“新娘”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6.诗歌《再别康桥》中,“夕阳中的新娘,披着青纱,含着泪光”一句中,“披着青纱,含着泪光”有何表达效果?

7.诗歌《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中,“河畔的金柳”有何表达效果?

8.诗歌《再别康桥》中,“夕阳中的新娘,披着青纱,含着泪光”一句中,“青纱”有何表达效果?

9.诗歌《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中,“夕阳”有何表达效果?

10.诗歌《再别康桥》中,“夕阳中的新娘,披着青纱,含着泪光”一句中,“泪光”有何表达效果?

二、古诗词阅读

要求: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1.《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中,“白日”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2.《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中,“欲穷千里目”有何表达效果?

3.《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中,“黄河”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4.《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中,“更上一层楼”有何表达效果?

5.《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中,“山”有何表达效果?

6.《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中,“楼”有何表达效果?

7.《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中,“依山尽”有何表达效果?

8.《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中,“上一层楼”有何表达效果?

9.《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中,“入海流”有何表达效果?

10.《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中,“千里目”有何表达效果?

四、文言文阅读

要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温故而知新

(4)为人谋而不忠乎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传不习乎

2.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不器

B.君子/以文会友

C.吾日/三省吾身

D.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要经常复习巩固。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明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C.“温故而知新”说明学习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D.“君子不器”指君子要有广泛的学识,不要局限于某一领域。

五、文言文翻译

要求: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乎?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夫仁者,国之本也;不仁,则国危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六、作文

要求: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材料: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参赛者。在这场马拉松中,有的人起跑就领先,有的人起步缓慢;有的人中途加速,有的人跌跌撞撞。但无论怎样,都要坚持到终点,因为终点才是真正的胜利。

作文题目:坚持的力量

本次试卷答案如下:

一、现代诗歌阅读

1.“轻轻”一词在《再别康桥》中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和轻盈的步伐,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温柔和细腻。

2.“悄悄”一词在这里用来形容别离时的悄无声息,增强了离别场景的悲凉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伤。

3.“夏虫也为我沉默”通过拟人手法,将夏虫的沉默与诗人的离别情绪相联系,增强了诗句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