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检验技术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
1.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法在偏光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几种类型的胶原纤维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E、5种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法的结果是:胶原纤维呈红色,细胞核呈绿色,其他呈黄色。染色后的切片必须及时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照相,保持鲜艳的色彩。在偏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四种类型的胶原纤维。I型胶原纤维:紧密排列,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呈黄色或红色;Ⅱ型胶原纤维:显示弱的双折光,呈多种色彩的疏松网状分布;Ⅲ型胶原纤维:显示弱的双折光,呈绿色的细纤维;Ⅳ型胶原纤维:显示弱的双折光的基膜呈淡黄色。
2.下列关于异硫氰酸荧光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质不稳定
B、最大发射光谱为490rnm
C、最大吸收波长是520~560nm
D、呈现红色荧光
E、呈现黄绿色荧光
正确答案:E
3.Lillie—Masson二胺银染色法显示神经内分泌细胞亲银颗粒呈
A、紫色
B、棕色
C、蓝色
D、绿色
E、黑色
正确答案:E
4.Masson三色染色法的结果正确的是
A、胶原纤维呈黑色,肌纤维呈绿色,红细胞呈红色
B、胶原纤维呈蓝色,肌纤维呈黄色,红细胞呈橘红色
C、胶原纤维呈红色,肌纤维呈绿色,红细胞呈橘红色
D、胶原纤维呈绿色,肌纤维呈黄色,红细胞呈红色
E、胶原纤维呈绿色,肌纤维呈红色,红细胞呈橘红色
正确答案:E
5.下列关于胶原纤维染色的应用错误的是
A、鉴定肿瘤的组织是否来源于纤维细胞
B、区别上皮性还是非上皮性来源的肿瘤
C、早期肝硬化的诊断
D、心肌瘢痕灶的形成纤维的增加或减少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胶原纤维染色常用于鉴定肿瘤的组织是否来源于纤维细胞、心肌瘢痕灶、早期肝硬化以及其他组织纤维增加或减少等。区分上皮性或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应用网状纤维染色。
6.下列混合固定液虽有氧化剂和还原剂,但可以临用时配制,久置后则失效的是
A、Bouin液
B、Zenker液
C、Helly液
D、Carnoy液
E、Rossman液
正确答案:C
7.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原理是
A、在两张切片或细胞学涂片上,先后对两种抗原进行染色,标记物相同
B、在同一张切片或细胞学涂片上,先后对两种抗原进行染色,标记物相同
C、在同一张切片或细胞学涂片上,同时或先后对两种抗原进行染色,标记物不同
D、在两张连续切片上同时对两种抗原进行染色,标记物不同
E、在两张切片或细胞学涂片上,同时或先后对两种抗原进行染色,标记物不同
正确答案:C
8.对组织固定的定义,下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组织浸入某些化学试剂,使细胞内的物质尽量接近其生活状态时的形态结构和位置,这一过程称为“固定”
B、将组织浸入某些化学试剂,使生活的细胞迅速死亡,这一过程称为“固定”
C、将组织浸入某些化学试剂,使已经停止代谢的细胞快速分解,这一过程称为“固定”
D、将组织浸入某些化学试剂,使生活的细胞迅速死亡并分解,这一过程称为“固定”
E、将组织浸入某些化学试剂,使生活细胞的代谢迅速停止并分解,这一过程称为“固定”
正确答案:A
9.最适合用于免疫电镜观察
A、冷冻切片法
B、超薄切片
C、火棉胶切片法
D、石蜡切片法
E、震动切片
正确答案:E
10.显示切片内糖原常用的染色法是
A、阿尔辛蓝(AB)法
B、地衣红法
C、醛复红法
D、刚果红法
E、过碘酸一Schiff(PAS)法
正确答案:E
1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包括阳性对照在内的全部切片均为阴性结果,主要原因是
A、洗涤时间过长
B、未加封闭血清
C、漏加一种抗体或抗体失效
D、防脱片剂太厚
E、底物反应时间短
正确答案:C
12.Weil及Davenport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染色的结果是
A、神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呈蓝色,背景黄棕色
B、神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呈紫色,背景淡黄色
C、神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呈绿色,背景黄色
D、神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呈黑色,背景粉红色
E、神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呈黑色,背景黄棕色
正确答案:E
13.病理大体标本制作中对胃的取材,不正确的是
A、先把浆膜面附带的脂肪修剪掉
B、沿胃大弯将胃剪开使黏膜面暴露
C、按胃的自然形状用大头针沿其边缘固定于硬纸板上,固定时黏膜面与硬纸板接触
D、按胃的自然形状用大头针沿其边缘固定于硬纸板上,固定时浆膜面与硬纸板接触
E、在硬纸板上固定后,悬浮在固定液中进行组织固定
正确答案:C
14.病理大体标本制作中对实质性器官的取材,下面的方法正确的是
A、肝脏,用长刀沿肝脏短轴切成均匀的若干片,厚约5cm
B、肝脏,用长刀沿肝脏短轴切成均匀的若干片,厚l~2cm
C、肝脏,用长刀沿肝脏长轴均匀切成若干片,厚1~2cm
D、肝脏,用长刀沿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