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中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党对人才培养的新定位,也是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新要求。2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队伍建设质量关系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现。近年来,为了加大各高校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度,教育部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落实辅导员“三专化\的发展路径。为响应国家的要求,各高校纷纷开始探索助推辅导员专业化、专职化、专家化发展的新载体—辅导员工作室,并在育人成效上取得极大成就。
然而,由于师资力量、经费来源、生源质量等与公办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较为缓慢。3因此,贴合民办高校办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建设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已经成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难题。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缘起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功能定位
辅导员工作室是高校为推进辅导员整体专业化发展而成立的专门性组织,通常由基于相同的思想政治理念或职业发展规划的辅导员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从功能定位上来看,辅导员工作室主要具备以下三个功能:一是助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拓展其专业发展空间,助力其专业能力提升。二是将育人实践不断升级为工作经验、工作案例、精品项目和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辅导员通过共同探索学生成长困境、难题,研究当下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构建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方法和本领,实现辅导员工作内涵式发展。三是“以老带新、传帮带”,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助推辅导员可持续性成长。高校通过以骨干辅导员结对帮扶新任辅导员,切实帮扶新任辅导员解决学生工作实际问题,从而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和职业归属感、幸福感,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高等学校,存在类似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群体,他们被称为学生事务服务者,即“SchoolCounselor”,且各高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善的学生事务规章制度,用于管理从业者。4我国虽然有多部政策文件强调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受地区、学校层次差异的影响,各高校成立以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为导向,以建立完善教育体系为目标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时间相对较晚[5,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步探索阶段(2012年以前)。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是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2006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角色和定位逐渐明晰。在这一阶段,辅导员工作室主要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辅导员自发聚集组成,以个体或小团队形式围绕某一专项开展特色工作,如2009年成立的赵强学业促进工作室。此间,各高校尚未发现工作室成立的作用,故而关注度较少,缺乏顶层设计,未形成明晰的建设目标,导致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和发展缓慢。
第二阶段为推动发展阶段(2012—2017年)。2012年,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设立首批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通知》,对工作室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主体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2013年,山东省开始启动实施辅导员“十百工程\建设计划,确定了全省首批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成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先行示范区。随着上海、山东两地的率先启动,其他省市也开始借鉴经验,出台多部地方性政策文件,相继探索建设省级辅导员工作室。在这一阶段,许多高校看到了建设辅导员工作室的优势,也纷纷探索建设校级辅导员工作室,与省级辅导员工作室上下联动,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功能和定位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工作室不仅在辅导员培训、学术研究、学生实践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注重对研究成果的培育和推广。
第三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2017年至今)。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首次在国家层面肯定了工作室建设的意义。2023年,教育部思政司启动了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培育建设工作,首次在全国范围开展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遴选活动。2024年4月,随着《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这一标志性文件的出台,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