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模”出本质 发展思维.docx
文件大小:39.87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3.28千字
文档摘要

“模”出本质发展思维

【摘要】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有助于其掌握知识的本质,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模型思想意识,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与模型思想的契合点,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本文以“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为例,尝试通过三条途径推进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即还原问题,渗透模型思想;发掘本质,形成模型思想;自主反思,建立模型思想。

【关键词】模型思想本质发展思维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模型思想是数学学科核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在认识、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时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数量关系、图形关系等以形象化的数学语言进行表示。培養模型思想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本质,更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其发展数学思维,并重视培养他们的数学模型思想。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挑战,教师要能善于捕捉教材中数学知识与模型思想的契合点,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模型思想的助力下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是百分数知识的一个难点,不少学生对这类“看似差不多的题目”表现出不知所措。其实学生可以运用建模思想解决相关问题,以不变的数量关系为“型”,“模”出知识本质,发展数学思维。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

一、还原问题,渗透模型思想

教师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引导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基础。好的数学问题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引发探索,激发思维。“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比学生已经学过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更复杂一些,主要是题目中的单位“1”未知,量率又不对应,但内在本质是不变的,那就是它们有着一致的数量关系。基于这一点,教师反而可以将问题情境还原到之前,让学生在“走走回头路”的过程中唤起已有经验,得出数量关系,渗透模型思想。

【教学片段一】

复习引入:钱大伯原计划培育400棵松树苗,实际比原计划多20%,?

1.尝试画线段图

提问:先画谁的棵数?为什么?(圈出单位“1”)

提问:实际培育棵数与原计划之间有什么关系?(相机板书)

原计划培育的棵数×20%=实际比原计划多培育的棵数

原计划培育的棵数+实际比原计划多培育的棵数=实际培育的棵数

原计划培育的棵数×(1+20%)=实际培育的棵数

3.提出问题

①实际比原计划多培育多少棵?

②实际培育多少棵?

4.在线段图中补充问题并独立解题

解题1:400×20%=80(棵)

解题2:400×20%=80(棵)

400+80=480(棵)

400×(1+20%)

=400×1.2

=480(棵)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单位“1”已知,都用乘法计算。

不同点:问题不同。

第一题:求“实际比原计划多培育的棵数”=原计划培育的棵数×20%(一步计算)

第二题:求“实际培育棵数”=原计划培育的棵数+实际比原计划多培育的棵数(两步计算——先求多出来的棵数,再求实际培育的棵数),或者用原计划培育的棵数×(1+20%)。

理解数量关系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看似复杂多变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相较于小学阶段的其他实际问题,它们内在的数量关系反而显得简单而清楚:“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或“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百分之几”,无论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量率对应与否,其基本的数量关系都是这样的。既然如此,那学生的学习就可以以此为起点,还原问题情境,先从旧知中寻找数量关系,渗透模型思想。

二、发掘本质,形成模型思想

在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特别是遇到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时,教师要抓住相关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对比、操作、交流等多种方式,透过数学表象看到数学本质,帮助他们形成相应的建模思想。结合本节课,在两道复习题的基础上,教师又进行了两次改编。学生在层层对比中感悟到“万变不离其宗”,数量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解题思路逐渐明朗。

【教学片段二】

1.改编题目(例题)

钱大伯实际培育480棵松树苗,实际比原计划多20%,问原计划培育了多少棵树苗?

(1)观察比较

与两道复习题相比,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根据“实际比原计划多20%”得出单位“1”不变——还是把原计划培育松树苗棵数看作单位“1”,且数量关系也不变。(强调原来三个数量关系式)

不同点:原来单位“1”已知,现在单位“1”未知。

(2)修改线段图

思考:线段图哪些地方不变,哪些地方要变?

指出:因为数量关系不变,所以图的整体框架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