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最新血液透析器不良反应及处理流程.docx
文件大小:28.59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3.82千字
文档摘要

最新血液透析器不良反应及处理流程

一、引言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而血液透析器作为透析治疗的关键耗材,其性能和安全性直接影响着透析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健康。尽管血液透析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在临床实践中,血液透析器相关的不良反应仍时有发生。这些不良反应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深入了解血液透析器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流程,对于提高透析治疗的安全性和质量至关重要。

二、血液透析器不良反应的分类及表现

(一)首次使用综合征

首次使用综合征是指在使用新透析器进行透析治疗时,患者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A型和B型。

1.A型首次使用综合征

通常在透析开始后几分钟内发生,多与患者对透析器材料过敏有关。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腹痛、全身烧灼感、皮肤瘙痒、荨麻疹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心脏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其发生机制可能是透析器消毒过程中残留的环氧乙烷等消毒剂与血液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引发过敏反应。

2.B型首次使用综合征

一般在透析开始后1小时内出现,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胸痛、背痛,疼痛程度不一,可呈钝痛、刺痛或压榨样疼痛。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补体激活、缓激肽释放等因素有关。

(二)凝血异常

1.透析器凝血

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表现为透析器内血液颜色变深,纤维束内可见条索状凝血块,透析器动脉端和静脉端压力升高,血流量下降。其原因主要与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抗凝剂的使用剂量和方法、透析器的生物相容性等因素有关。

2.出血倾向

部分患者在使用血液透析器进行透析治疗后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这可能与透析过程中抗凝剂的使用过量、患者自身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三)热原反应

热原反应通常在透析开始后1-2小时出现,患者表现为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8-40℃,同时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主要原因是透析液或透析器被细菌或内毒素污染,细菌或内毒素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反应。

(四)失衡综合征

失衡综合征多见于初次透析、透析诱导期或透析间隔时间较长的患者。一般在透析开始后数小时或透析结束后不久出现,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肌肉痉挛等,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昏迷。其发生机制是由于透析过程中血液中尿素等小分子物质迅速清除,而脑组织中的尿素等物质清除相对较慢,导致脑组织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脑水肿。

(五)过敏反应

除了首次使用综合征中的A型过敏反应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对透析器中的其他成分如膜材料、消毒剂的代谢产物等产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表现多样,可包括皮肤瘙痒、红斑、风团、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

三、血液透析器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

(一)首次使用综合征的处理

1.A型首次使用综合征

-立即停止透析,夹住血液管路,将透析器与患者分离,避免更多的过敏原进入体内。

-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

-立即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3-0.5mg,必要时可重复使用。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以减轻过敏反应。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生理盐水等液体,以维持血压稳定。对于出现休克的患者,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进行升压治疗。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2.B型首次使用综合征

-减慢血流速度,减少血液对透析器的刺激。

-给予吸氧,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以减轻胸痛、背痛等症状。

-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一般症状在数小时内可自行缓解。

(二)凝血异常的处理

1.透析器凝血

-轻度凝血:可通过追加抗凝剂剂量,如普通肝素5-10mg静脉注射,或调整低分子肝素的剂量,以增强抗凝效果。同时,适当增加血流量,以改善透析器内的血液流动状态。

-中度凝血:若透析器内已有部分凝血块形成,但血流量仍能维持在一定水平,可采用生理盐水冲洗透析器的方法,将凝血块冲出。具体操作是将透析器动脉端与静脉端的血液管路夹住,用200-300ml生理盐水快速冲洗透析器,然后再恢复透析。

-重度凝血:当透析器内出现大量凝血块,血流量明显下降,无法继续维持透析时,应立即更换透析器。在更换透析器前,可先将透析器内的血液回输给患者,但要注意避免将凝血块输入体内。更换新的透析器后,要重新建立体外循环,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抗凝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