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一、绪论
袁锦贵先生在《论忠孝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及改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伦理型国家,忠孝观念一直深入人心,很早就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影响。种种迹象表明,忠孝文化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和改造是深入而全面的,也正因为忠孝文化的渗透与融入,才使得这些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从而流传得更广、影响也更深。”“孝”在《说文解字》中被定义为孝敬父母,最初是只局限于子女对父母的家庭伦理规范,儒家则把“孝”的意义进一步深化,强调了“孝”的政治意义,并指出人人践行孝道是天下太平的必要条件。又将“孝”从家族关系引申到社会关系,将“孝”与“忠”联系起来,借此更好的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极力宣扬儒家的“忠孝”思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的《水浒传》也深受孝文化的影响,不仅生动的刻画了一个个侠肝义胆、重情重义的绿林好汉,也集中体现了“孝”这一传统美德。
在《水浒传》中,孝又可以分为事亲之孝,弗辱之孝和忠君之孝。本文将结合《水浒传》中的三种“孝”,探讨其背后所体现的儒家孝文化。
二、《水浒传》中的孝子
2.1事亲之孝
《论语·学而》中说:“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在儒家学说中,孝顺父母、尊敬长兄是“仁”的根本,事亲尽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如何事亲尽孝,在早期儒家经典中就有很多阐述。第一,“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在物质生活上,子女应尽力奉养自己的父母,这是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第二,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要奉养父母,更要在精神敬重自己的父母,对此孔子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三,“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顺父母就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不可随意改变父母的主张。这种极度尊亲的现象放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是可以被理解的,但这种“孝顺”的方式在今天则更多的会被认为是一种愚孝。第四,“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父母在世时,要尽心奉养他们,父母去世,也要按礼制安葬他们,为他们祭祀。以上儒家经典中所指出的关于尽孝的四种要求,在《水浒传》关于“孝”的故事中都有所体现。
小说第五十一回写道:宋江想劝说雷横上梁山,纵使雷横心中想去,但依然选择拒绝了宋江。原因便是:“老母年高,不能相从。带小弟送母终年之后,却来相投。”可见雷横是受到儒家“孝文化”的影响的,在雷横心里,奉养母亲比自己心中的愿望更为重要。再如,史进在父亲史太公身染重病之时,“使人远近请医士看治”,在父亲死后,“史进一面备棺椁盛殓,请僧修设好事,追斋理七,荐拔太公;又请道士建立斋蘸,超度升天。整做了十数坛好事功果道场,选了良辰吉时出丧安葬。”史进对父亲“葬之以礼”,厚葬史太公,也是从小受儒家思想洗礼的结果。更不用说作为核心人物的宋江,“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小说第三十六回写道,宋江被捕,刺配江州牢城。在押送途中,晁盖等人将宋江截下,并再三劝他上山入伙,可宋江却以死相拒,只愿唯老父意志是从。这无疑也是儒家孝文化的体现。小说第四十三回中,脾气火爆、鲁莽冲动的李逵在听李鬼说家中老母无人赡养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还给了他十两银子让他赡养老母。由此亦可见歌颂孝顺、弘扬孝道是《水浒传》的重要主体之一。
2.2弗辱之孝
《礼记》有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种“孝”在《水浒传》中体现在为亲人报仇雪恨的意志和义举上。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雷横枷打白秀英了。雷横因看戏未带银两而被白秀英的父亲白玉乔辱骂,雷横一怒之下打伤了白玉乔,最终被白秀英的姘夫新任知县所拘捕,并带上枷锁示众。雷横的老母赶来,一边帮雷横解枷锁,一边骂那白秀英,白秀英听到后便冲上前来打这老妇人。雷横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见到母亲被打便失去了理智,“扯起枷来,望着白秀英脑盖上打将下来。”一枷便打死了白秀英。虽然雷横打死了人,但其不顾一切保护老母亲的行为却充分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孝义精神,同为孝子的朱仝也因为被他的“孝”感动而私自放走了他。在袁无涯刻本的《水浒传》第五十一回回评中也充分肯定了雷横的行为,称其“此为大孝,何愧圣贤”。
李逵在看到宋江父子团聚后便放声大哭,喊着要接老母亲一起来山上。不料好不容易接到了母亲,母亲却在途中被老虎吃掉了。李逵“火上心头”,不顾一切的杀死了四只老虎,为母亲报仇。又“收拾亲娘的两腿及剩的骨骸,把布衫包裹了,直到泗州大圣庵后掘土坑葬了。李逵大哭了一场。”许多读者只觉李逵一人杀四虎,体现的是李逵的勇猛,而忽略了作者赋予他背后的孝义精神。金圣叹对此亦点评道:“生尽其爱,养尽其劳,葬尽其城,哭尽其哀,真正仁人孝子!”
再者如武松斗杀西门庆。对于武松而言,长兄如父,在知道兄长是被西门庆和潘金莲残忍毒害之后,便用刀剜出潘金莲的五脏,砍下西门庆的头颅,只为为兄报仇。虽然场面残忍又血腥,但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