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困境与进路.docx
文件大小:23.49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5.85千字
文档摘要

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困境与进路

一、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一)弥合城乡文化鸿沟的必要途径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农助工,以乡养城\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实现了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了文化、教育以及医疗等领域的资源积累与配置。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力量,城乡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在文化领域产生了显著的映射效应,具体表现为城乡文化发展之间的失衡与乡村文化发展相较于城市文化发展的滞后。“城市文化原本是传统乡土文化的自然延伸\,乡村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根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勤劳、节俭、诚实、友善等价值观念塑造着村民的行为规范,引领着乡风文明的发展方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2],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因此,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拓宽优质文化资源的覆盖面,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村庄的向心力,调动农民文化自觉性,实现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协同共生,缩小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发展差距,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与共,衍生出更加灿烂多彩的文化样态。

(二)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国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行动方略,更是提高乡村文化水平、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武器。中国是传统的“乡土社会”,乡村社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形态多样的乡村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利用,能够把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经济效益。在产业振兴方面,文化能够助力文化产业发展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人才振兴方面,文化能够浸润心智以凝聚乡村治理向心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能;在生态振兴方面,文化能够引导村民树立生态文明观,推动绿色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组织振兴方面,文化能够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以提升乡村组织的凝聚力。

(三)实现农民精神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向好,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其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4,并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显然,促进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已成为新征程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支撑,通过挖掘和弘扬当地特色文化,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多元的文化样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充盈农民精神生活,增强农民对自身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通过组织文化教育、培训等活动,农民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能进一步满足农民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有效解决农民精神贫困的问题,促进其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升华,为实现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支撑不足: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薄弱

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关键媒介,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驱动力。“城乡互动的起点是产业互动城乡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6]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运作,能够有力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因此,需要有效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大力发挥具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然而,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和市场化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阻碍着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第一,乡村文化日益边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文化以快速发展的态势占据了文化的中心。相较于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往往会被打上落后的标签。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容易“忽视其存在和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忽略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武断地用城市文化代替乡村文化,致使乡村文化同质化严重,丢失了乡村中最宝贵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7]。

第二,乡村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低。一方面,文化产品供需结构不平衡。目前,乡村文化产业经营主体规模偏小,缺少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缺乏现代产业经营理念,尚未形成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态势,乡村文化产业规模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