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论儒家文化教育中的美学思想.pdf
文件大小:1.25 M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5.22千字
文档摘要

论儒家文化教育中的美学思想

文/袁炯

摘要:儒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深藏于孔子的王道理想和教育主张之中。儒家学者对仁的执着,使他们

虽四处碰壁但仍然不改初衷,他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在挫折面前,明知不可而为之。他们怀

揣着“德不孤,必有邻”的理想寄情于物,他们从大自然中印证着人性的美与善。儒家文化强调人格之美,

深究人性伦理内化的和谐,重视协调事物对立的两极,他们对美、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儒家学者的终极

信念不在庙堂,而在芸芸众生之间。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真诚的信念。

关键词:儒家;仁;人性美;人格美;信念美

对华夏民族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美学因为儒家文化里认为玉也有君子的五德(仁、义、礼、智、信),

思想。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忠实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日因此“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这里,玉成为了谦谦君子的温、

常言行。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孔子怀揣着他的王道理想良、恭、俭、让的象征。对玉的情感类似的情况还有孔子说的

带着他虔诚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却屡屡遇险,四处碰壁。但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儒家文化中对玉和松柏等的特

是这帮看似落魄的儒生们却有责任有担当,有悲天悯人的侠士殊情感是因为移情的原因。儒家学者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信念的

情怀,有匡世济民的仁者胸怀,有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真诚信念。寄托,也就是找到了他们信念中美与善的宿主。这种移情的作

你看那子路“衣蔽组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颜回“一箪食,用使得儒家学者对大自然也是出自内心的惺惺相惜。虽然在普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们虽然物质通人看来,“美”属于自然界,“善”属于道德界,但儒家文化

困顿却不怨天尤人。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忧为两者提供了共生的土壤。人与自然在特定的条件下实现了

道不忧贫”。显然,儒家的圣人们有着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事“天人合一”,并在这个东方文化里演绎出善与美的合唱。事实

实上,孔子、孟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是一名教育家,然后才是上,在儒家文化的道德底线中,即使是颠沛流离都不能够违背

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儒家的美学思想深藏其最高道德“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子和其弟子们在受

于他们的王道思想与教育主张之中。他们皆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困于陈、蔡,饿得相继病倒的情况下孔子还义正严辞地高呼“君

念,他们更关注当下的人类社会的何去何从。最难能可贵的是,子固穷”。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君子们是为了追求道义而可以“朝

他们的社会理想与教育思想中皆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真诚的信闻道,夕死足矣”的仁人志士。而他们眼中的“美”,更多地存

念,让后人觉得这些百折不挠的儒生们真是可钦、可叹、可爱。在于人性的教化中,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善。正如孟子说:“西子

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

儒家思想的人格之美

一上帝。”在这里,美原来是存在于道德界。

古希腊人最早发现人体美,同时期的中国儒家文化最早发

二、儒家思想中的人性之美

现人性美和人格之美。相比西方古罗马时期的“崇高”和“壮

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崇高”和“壮美”常用“大”来表儒家的美学思想不能脱离具体的人性来谈,孟子说人性本

述。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善,还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

然状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对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