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理念下音乐教学路径的探究
【摘要】“让学引思”教学理念是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以及新课改的具体要求而衍生出来的新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创新音乐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带来更加新鲜有趣的音乐课堂。本文就“让学引思”理念下音乐教学路径展开探究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让学引思”理念音乐课堂教学路径的探究
小学音乐课堂是活泼的,音乐的表达需要各种情感的注入、作品的制作需要灵感的倾注,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让学引思”理念是侧重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是当下音乐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下面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小學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小学音乐教学存在以下几个现象:
(一)应试观念根深蒂固,音乐教学止于皮毛
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之所以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都不甚理想,主要是因为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自主学习目标的达成。其中,最为基本的问题在于现在学生的升学压力较大,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导致很多为了进入中学名校的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主科成绩,对于音乐这样的非主科的重视度偏低。持有这样的应试教育观念,也许会使学生成为在学习成绩方面有所长的人,但并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使学生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就需要加强对音乐等艺术类学科教学的力度,以全面发展观念替代应试教育观念,对学科教育一视同仁。
(二)教学方法机械单一,难以调动学习兴趣
很多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运用比较单一和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不浓,更不用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音乐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浏览课本,然后给他们播放音乐音频,却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乐理知识的讲解和学唱的技巧;还有的教师只是给学生简单讲解一些基础的音理知识,但却没有进行实际应用教学,学生很难提升自主识谱学唱的音乐能力。这样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性会逐渐下降,难以发挥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三)教师主导教学输出,学生依赖意识较强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音乐课堂上,虽然有些音乐教师对待音乐教学都比较认真负责,但由于过度控制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教师在课堂进行强制性的音乐知识输出,学生只需要跟随教师的思路掌握教学内容,在这样的音乐教学机制下,学生都是比较死板地掌握音乐知识,没有灵活地自我变通。此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给予学生的自由学习的空间比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依赖教师,很难实现真正有效的音乐学习路径。
二、音乐教学不足的解决策略
(一)穿插课堂活动,“让”课堂于学生
课堂活动是一节课的灵魂,“乐学”成为当下教育的主要目标,即让学生乐意、喜欢去学习,而课堂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
苏教版音乐四年级上册《花儿与少年》中的教学重点是“速度和节拍的变化产生不同的音乐情绪”。在教学完这节课后,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乐器,自由组合完成演奏,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节拍的快慢传达给大家的不同的情绪体验。其次,表现形式要灵活,如跳舞、弹奏器乐等。最后,在主旋律的演奏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节拍上下功夫,可以先唱一遍慢的、再唱一遍快的,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内涵。在教学第二段时,教师要求学生用四三拍来歌唱,穿插“打拍子”的课堂活动,每个学生一边打拍子一边歌唱,通过节奏变化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课堂活动的形式不仅仅是“肢体运动”还包括“视觉运动”,在教学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给学生们出示“花朵和少年”的视频,告诉学生们,青少年就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二)尊重学生意愿,“归”学习于学生
学生的思想具有独立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无论这些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教师都应该秉持尊重的态度,让学生自己去实施方案。音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和唱,而是需要学习的。课堂学习一直以来就属于学生,教师只是充当辅助的角色,一定要尊重学生意愿。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如在教学苏教版音乐四年级第二单元《丰收之歌》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进行基本的教学,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最后集体研究。有的学生能够听出割麦子的声音;有的学生听出了挑担子的声音;还有的学生联想到田地里收获的场景想,仿佛听到了加油呐喊的声音……无论学生提出哪种观点,教师都要相机引导学生集体探究,如在《丰收之歌》中,教师可以通过“刷刷、嘿呦呦、加油干”等歌词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丰收的喜悦,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教导学生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
再如,在教学苏教版音乐四年级上册《落水天》一课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