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靠性管理与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的重要关系
可靠性在可靠性工程中的一般定义是: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
的
能力。开展航空发动机可靠性工作是一项航空发动机行业管理的重要改革,是一项打基础上
水平的开拓性工作,它贯穿于发动机设计,生产、使用、维护和修理的全过程,而且技术复
杂,涉
及面广。早在1984年国防科工委就组织航空技术装备系统开始了研究寿命和可靠性工作。
1985年10月5日,以(1985)科六第1325号文颁发《航空技术装备寿命和可靠性工作暂行规
定》(试行)的通知,及附件四《般空发动机寿命和可靠性工作暂行办法》。接着于11月12
日原
航空工业部以航技函【1985】1025号文转发国防科工委关于颁发《航空技术装备寿命和可靠
性
工作暂行规定)(试行)等三个文件的通知,作为进一步贯彻军工产品质量第一的方针,切实把
航空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搞上去的重要措施。
原航空工业部的“通知”中指出希望各有关单位给予充分重视,要求每单位指定一名领
导
同志具体负责这项工作,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并希望各单位近期内在本单位组织有关职工
进
行一次讨论,提高对开展寿命和可靠性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迅速组织本单位职工对寿命和
可靠性技术的培训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开展寿命和可靠性的计划和措施,认真抓好落
实工作。
此“通知”发出四年多,据了解可能由于上级组织领导有变动和经费问题不落实等客观
原
因,前发动机局及各有关发动机厂、所,除了请北航教授做讲课活动外,对发动机可靠性组
织管
理工作井未给予足够重视,未能起步开展工作。近几年发动机编写型号规范时,内容中增添
一
些可靠性指标,但具体如何落实,研制程序和研制方法尚未得到相应改革。仅从此项工作来
看,可靠性工作与飞机和机载设备相比,航空发动机行业,由于自身不抓紧而落在前两行业
的
后面。
近十年来,在党的改革方针指引下,在原航空发动机局领导主持下,组织技术队伍认真
学
习研究了英美发动机军用通用规范及民航适航标准,科研管理资料等,组织写出《航空工业
部
发动机研究和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组织编写了较适合我国国情的涡喷、祸扇及涡桨、涡轴通
用
规范,1987年经国防科工委批推编号为GJB241—87及GJB242—87国军标颁布试行。近几
年的新发动机研制已按照这两种国军标,与使用部门共同编制发动机型号规范,开展新机研
制,但是规范中规定的有关可靠性要求和可靠性指标,仅提出一些经验数据,尚未认真研究
从
发动机方案开始,就考虑发动机的寿命和可靠性,改变研制方法和研制程序,以贯彻执行寿
命
和可霖性管理。更未能从技术领导、培养可靠性管理人员及设计人员人手,以求在发动机行
业,科研技术管理上进行彻底改革。
至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据初步了解,新发动机的设计工作,基本上和以往出现的问
题
类似,由于凭主观愿望,急于求成,研制进度要求紧,投资额和投资强度不足;在研制方法
上,发
动机总体性能计算,采用了较先进的计算程序,某些零部件设计已部分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发动机结构强度设计方面,曾经参考英国斯贝设计资料,和美国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大纲,
由
原来的全部静强度设计,有个别关链零部件如轮盘设计,开始摸索损伤容限设计。至于发动
机
可靠性设计,由于设计条件差距较大,尚需做大量的可靠性基础工作,才有可能考虑转入采
用
可靠性工程来全面研制新航空发动机。
根据以上所述,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方法和研制程序,基本上还是沿用着五六十年代
的。对于1985年国防科工委颁布的“暂行规定”除了在发动机型号规范上提出了经验数据的
可靠性指标外,尚未认真研究开展寿命和可靠性的管理工作。发动机行业的同志们,早在10
年以前就提出推重比8一级的赶上80年代初世界水平的发动机先进技术指标,而对于先进的
现代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方法,我们却格格不入。想抱住老—套研制方法和研制程序来研制
80年代初世界水平的航空发动机,这样的奇迹有什么根据能够出现呢?
在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洪流中,航空发动机的研制现状,不能允许再持续下去。为了促
进
发动机行业的改革,根据个人粗浅所见,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对发动机开展可靠性工作、对
发动
机行业的科研管理的改革有所帮助。
一、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发动机可靠性工作获得成功的关键
可靠性管理是一项带全局性的工作,它是提高发动机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得到各
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发动机可靠性计划的制定、计划必需的资金、人力才能得到保证。只
有
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可靠性在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