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产业结构演变模式及启示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拉美的经济大国。1994年
GDP达5545.87亿美元,占整个拉美的34.1%,居世界第8位;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3140美元,跻身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6年GDP达1.06万亿美元,2008
年GDP达1.26万亿美元,跻身GDP总值世界第10位。
1.巴西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改变畸形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巴
西历届政府都不遗余力地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巴西
经济获得了迅速增长。1949-1981年的33年间,巴西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
尤其是1968-1974年的7年间,巴西经济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0%以上,工
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则高达12%。在经济的高速增长过程中,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立起来了,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畸形产业结构得到初步
扭转,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巴西经济引人注目的增长及伴随快速增长而来的产
业结构的合理化,引起国际经济学界的关注,被誉为“巴西奇迹”。但20世纪
70年代中期、特别是步入80年代以来,由于受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世界石油
危机的影响,加之巴西在推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过程中的失误,巴西经济在80
年代备受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结构失衡和债务危机的困扰,经济增长长期处于
“滞涨”状态。80年代也被称为巴西经济发展中“失去的十年”。据统计,1981-1990
年的10年间,巴西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2%,其中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
仅为1.4%。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却居高不下。
进入90年代以来,巴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实现了
持续的温和增长,1994年GDP增长达到5%。进入21世纪以来,巴西经济保持
了快速增长的27势头,2008年GDP增长仍然达到5.1%。
2.巴西产业结构升级的经验及启示
巴西产业结构升级的经验及启示可以概括为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外向
型经济和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巴西政府主要根据生产率上升基准来确定哪些产业
是主导产业,并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选择了与之相应的主导产业。20世
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巴西政府所确定的主导产业是纺织和食品等较易进行
进口替代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部门。60年代后半期,巴西进入了重化工业为
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巴西政府又将主导产业调整为钢铁工业、化学
工业、机械工业。70年代后半期,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成为巴西政府着力鼓励
发展的主导产业。巴西政府在其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初期,为支持本国主导产
业的发展,除采用关税措施,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筑起了一道防护堤外,还在财政、
税收、金融等方面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当主导产业具备足够的竞争
力的时候,巴西政府又逐渐取消对主导产业的各种扶植和优惠政策,而把其逐步
推向市场,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既是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也是推进巴西经济发
展和产业升级的一条有效途径。首先,积极扩大出口,通过出口产业的结构优化
和升级来带动非出口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从巴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
过程来看,各个产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出口产业因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
得生存和发展,因而一般而言出口产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总是处于领先地位,
并代表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态势,其产业结构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出口结构
的变化上。因此,无论是在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时期,还是推行出口
导向战略时期,巴西政府都致力于扩大出口,并为出口产业和部门提供优惠和鼓
励。
合理引进外资不仅弥补了巴西国内资本短缺的制约,改善了巴西的国际收支
平衡状况,而且对巴西工业化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巴
西的制造业部门大多是靠外国的资本和技术建立起来的。如巴西汽车工业的建立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外资帮助下完成的。巴西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和引进技术方面
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好经验。70年代后期,随着巴西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民族工业
的壮大,巴西政府对跨国公司在巴西设立子公司及合营企业的外资股权逐步实行
了各种限制;80年代末以来,随着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步伐的加快和引
进外资竞争的加剧,巴西转而又放松了对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
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