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论文抄袭现象大学生范文
高校学术论文抄袭现象范文篇一:《高校沉默应对学术丑
闻》
即使学术评价机制沉疴重重,也不能说学术不端就有了借
口。此起彼伏的抄袭和剽窃事件是悬在学界上方的一把达摩克
利斯剑,折射出一个充满学术诚信危机的学界
20__年12月16日,日本筑波大学宣布决定撤销曾在该校
就读的中国毕业生李某的学位。据报道,20__年,在撰写学位
(相当于中国学位制的硕士学位)论文的特定课题研究报告书
时,李某自己承担的法律规制分析部分,有7成内容和6张图
片涉嫌抄袭其他研究论文。
在接到原论文作者投诉后,筑波大学在20__年6月成立
了调查委员会。日前,筑波大学用英文、中文、韩文以及日文
公开发布了对他的处理决定。
虽然中国留学生抄袭事件引人关注,但反观国内,高校学
生或老师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接二连三地出现,已然不算新闻。
20__年12月6日,《南方日报》报道河南大学副教授王
浩斌3年发表273篇论文,并存在大量一稿多投行为,同一篇
论文在不同期刊上发表的现象出现了至少18次。
第1页共10页
这几乎成为次日转载率最高的新闻。近日,河南大学在官
方微博作出回应,已经迅速启动王浩斌学术论文问题调查核实
工作。
虽然我国法律法规尚无严禁一稿多投的明文规定,甚至有
评论认为,稿件投给一家或多家刊物是作者的权利,但根据公
认的学术规范,一稿多投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
抄袭案频发
20__年一起较为轰动的抄袭案,是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
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光抄袭台湾硕士生论文事件。今年7
月,台湾师范大学毕业生郑倩琳得知自己的硕士论文《战国时
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论》被抄袭,遂通过电子邮件向四川大学投
诉,希望川大进行调查。
郑倩琳的导师向媒体表态,如果川大调查结论不公正,我
们会出面主持公道。9月,在舆论压力下,四川大学迅速查明
李小光抄袭事实成立,并决定解除对李小光副研究员的聘用,
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
10月前后,中山大学曝出青年教师、女博士后王冰抄袭
事件。
中山大学查明,本校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王冰的博士后论
文《中国媒介环境变迁与传媒行为〈社会记录〉的生存调查与
第2页共10页
控制》,几乎将媒体人沈亚川一篇14620字的文章完整地抄袭
进论文。
此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10月17日在该校网站上发布的
一则决定,也被怀疑是对被举报抄袭的该校新闻与传播系原系
主任戚鸣的处理结果。这则决定只有一句话:经个人申请,学
校党委会研究决定,同意戚鸣同志辞去新闻与传播系主任职
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一位学生承认戚鸣已经辞
去系主任,但对具体原因三缄其口。值得注意的是,该校新闻
与传播系副教授刘继业在网上多次公开举报戚鸣涉嫌抄袭、剽
窃,并对戚鸣所著《实用新闻采访(修订版)》(新华出版社,
20__年3月版)和《新闻写作》(中南大学出版社20__年9月
版)涉嫌抄袭的段落进行逐一对证,指出戚鸣《实用新闻采访
(修订版)》一书涉嫌抄袭了至少11篇其他学者研究论文的部
分内容。有知情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戚鸣辞职与涉嫌抄袭
不无关系。
据法治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20__年以来在网络上曝光的
高等院校学术不端事件至少有十起,包括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
宗军被举报抄袭、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李华被举报抄袭、华
东师范大学教授周武被举报抄袭等。
第3页共10页
学者涉嫌抄袭的新闻仍在被曝光,有评论认为,以抄袭为
主要表现形式的学术不端的蔓延,在今天似乎只是个开始。没
有人确切地知道究竟存在多少起抄袭事件,但一位不愿具名的
知名学者认为:能进行调查处理并给公众一个明确说法,已经
相当不错。
事实上,我国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机构对学术不端
行为进行认定及处理,此类案件的处理裁量权几乎完全掌握在
涉嫌抄袭者的学校或科研院所手中。前述学者告诉法治周末记
者,这正是学术不端在高校多有存在,但只有少数高校展开调
查并公开明确的处理结果的原因。
机制沉疴
一个公认的观点是,当下的学术评价机制是抄袭等学术不
端行为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
许多高校为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