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终身学习视域下的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
学分银行制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管理体系,为学习者提供了统一核算各类学习成果的便利途径。这一制度开辟了获取学历教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技能培训证书的新途径,同时也为自学成才的个体提供了新的评价和鼓励方式。1
学分银行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任务有两项:一是打破传统教育体系壁垒;二是为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2换言之,真正意义上的学分银行,可以打破学习的时间、专业的限制,为个人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路径,从而打通终身学习的通道。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发布,明确我国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的目标任务。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虽然全国已经建立了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学分银行,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实施至今还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在推进过程中由于具体执行主体缺乏对制度内涵的认识和把握,产生了若干问题。本文通过对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基本情况的分析,梳理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为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运行、推进终身学习生态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一、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基本情况
作为全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先行者,省自2014年起积极推进学分银行建设,通过制度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成功构建了覆盖全省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体系。该体系由省教育厅主管,开放大学负责具体运营,协同高校共同参与,形成了“政府主导、院校协同、社会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有效促进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成果互认的整合。在组织架构层面,系统构建了“决策一管理一执行\的三级管理体系。省级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顶层制度设计与政策规划,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主导标准化体系构建与平台智慧化运营,纵向构建包含11个地市分中心、94个县区分中心及107所合作院校的立体网络,形成覆盖学分建档、存储、流转等全流程服务的运作体系,最终搭建起“省级统筹——市级协调——县级执行”三位一体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架构。这种分层管理模式确保了制度规范的统一性,并实现了服务网络向基层的延伸。
2021年,省启动了数字化改革工程,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近年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通过与“浙里办”政务平台的对接,打造了“学在”应用场景,学分银行集成了个人终身学习档案、学分银行账户激活、学习成果储存、个人学习成果转换、个人学习成果验真、学习成果证书开具等六大应用功能模块,实现了“一屏查全证、一键申转换\的便捷服务。截至目前,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录人达到14162万个,学分银行注册用户2363万个,学习成果目录109万个,服务群体已从高校学生扩展至产业工人、新市民、银发族等多元主体。这种突破时空界限、贯通教育类型的制度创新,正推动加速迈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存在的问题
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自2015年建立至今已经走过了10个春秋,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但是,通过回顾和调研省学分银行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主要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学分银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体系和架构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正在探索之中。学分银行建设涉及多个层面的参与主体,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行业协会等多元参与主体间缺乏常态化协同机制,导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之间的学分互认难以实质推进。如何打破各种教育形态和领域之间的纵横割裂,需要依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解决。学分银行在制度建设上,国家层面还未建立认证支持系统,在体制保障上,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统筹、指导、协调和管理,使得省级学分银行在运行过程中面临合法性依据不足、跨系统资源整合受阻等制度性障碍的问题。
(二)学分转换标准不健全
目前,省学分银行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学分认定”和\成果积累”,“学分转换”功能还未能形成统一标准。因此,学分银行的“学分转换\功能难以在高校间推行,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的学历互认、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存在障碍。虽然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定位服务省内全体社会成员,但是在不同类型高校的课程教育成果转换中遇到阻碍。在实践性学分认定体系构建过程中,职业院校注重企业实训、岗位操作等具象化实践环节,而普通高校聚焦理论教学与学术研究。这种培养理念的差异化导致校企实践类学分的互认转换难以形成科学化、标准化、可操作的量化评价体系。
(三)缺乏职业培训的学分互认标准
目前,将学习者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转化累计为学分的做法已经非常普遍,但是由于学习者通过培训所获得的学习成果难以科学量化,各培训办学主体良莠不齐,发证单位的办学条件和资质也都不尽相同,导致职业培训的学分互认标准无法统一。另外,职业培训的学习方式非常丰富,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