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项目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第2课时)
1.掌握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2.能够根据实验结果优化实施方案。
3.能够根据评价要点设计评价量表,开展评价。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验结果优化实施方案。
2.能够根据评价要点设计评价量表,开展评价。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优化实施方案。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酸奶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制作酸奶的操作步骤。通过知识回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为什么要在牛奶里加糖?
2.加热消毒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牛奶加热后要冷却?
4.密封发酵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回忆知识,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改变酸奶的口味。
2.消除杂菌。
3.给新引入的菌种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
4.保证无氧的环境,使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继续提出问题:在酸奶的制作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新知探究
一、讨论
【教师活动】分小组讨论,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讨论,根据制作过程,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总结制作酸奶的注意事项。
1.制作酸奶前,要将接触牛奶的器具进行高温灭菌。
2.酸奶的甜度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白糖进行调整。
3.制作好的酸奶pH应在6左右,在品尝之前,让老师或家长先判断是否可以食用。
4.根据结果,调整配方和发酵时间,再次制作。在多次制作后,确定酸度和甜度的合适范围,以及相应的制作工艺。
二、优化方案
【教师活动】对上节课制作的酸奶进行pH、甜度、口味的检测。教师示范:用汤匙舀出一小勺酸奶,用pH试纸检测酸奶的pH,利用糖度计测定酸奶的甜度,品尝制作的酸奶的口味。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示范步骤操作,并且做好记录。
【教师活动】根据结果,调整配方和发酵时间。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指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调整配方和发酵时间,分小组重新制作酸奶。
【教师活动】巡视,监督制作进度,解答问题,确保制作顺利进行。
师生一起进行酸奶的制作,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生制作酸奶的过程中,进行指导,纠错。
【学生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本组酸奶的制作,并对结果进行记录。
三、汇报展示、评议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在制作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应该怎样优化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小组进行讨论并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
【学生活动】各小组展示优化后的方案,全班交流。交流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团队合作情况及收获等。
【学生活动】汇报展示:
1.每组同学派一名代表展示制作的酸奶,可描述其特征,也可以描述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台上同学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描述;
3.其他组的同学倾听发言,根据台上同学的描述,进行打分(十分制);
4.小组累计得分;
5.教师评价。
【教师活动】实践探究要有明确的目的,制作时要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并进行真实客观地记录。制作过程中要积极思考,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和解决。
【学生活动】在制作酸奶的基础上,根据已学知识和同学们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通过自学、归纳和总结,我们了解了制作发酵食品基本的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并且通过亲身实践更加深入地掌握了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