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项目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第1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掌握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3.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发酵食品。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掌握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和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动手制作发酵食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展示讲解发酵食品的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熟悉的图片,提问“你们喜欢喝酸奶吗?”“喜欢吃馒头、腐乳和泡菜吗?”“家中做菜时,会添加酱油、醋或酱吗?”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不同的发酵食品利用的细菌或真菌。
新知探究
一、确定任务
【过渡】要想通过劳动制作美食,我们首先要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哪一类发酵食品。制作的发酵食品,应该在确保食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那么,同学们准备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哪一类发酵食品?
1.设计简易装置,制作酸奶。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
3.搜集酵母菌菌种,制作馒头或面包。
4.搜集酒曲,制作米酒。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或实物,提问:酸奶、泡菜、馒头或面包的制作离不开哪些真菌和细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馒头或面包的发酵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把馒头或面包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酵母菌菌种,制作馒头或面包。提出问题:馒头或面包为什么会膨大、松软多孔?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讨论,根据所学内容回答: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馒头或面包膨大、松软多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总结: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它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总结。
【教师活动】接着出示酵母菌发酵原理的公式,让学生深刻了解发酵现象。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教师出示的公式,并进行记忆。
【过渡】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食品是利用细菌或真菌的发酵制作而成的?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知道酸奶、泡菜、醋、酱等都是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的食品。
【教师活动】依次展示酸奶、泡菜、醋、酱油、酱的图片,进行讲解:酸奶、泡菜是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的,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在无氧的情况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醋是利用醋酸菌进行发酵的,醋酸菌是细菌,能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酱油、酱是利用曲霉进行发酵的,曲霉是真菌,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学生活动】一边观察图片,一边倾听教师的讲解,并进行记忆。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细菌和真菌在制作食品方面的应用与原理,并完成表格。
种类
应用
原理
酵母菌
乳酸菌
醋酸菌
曲霉
【学生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进一步总结发酵食品(泡菜、米酒)的操作步骤。
1.制作泡菜的操作步骤:蔬菜洗净晾干→装坛→将配制好的盐水煮沸冷却→将冷却的盐水倒入坛中→盖好盖子,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
2.制作米酒的操作步骤:糯米浸泡→蒸煮→冷却→放入酒曲→密封发酵。
【过渡】小组讨论,确定利用真菌或细菌制作哪一类发酵食品。
【学生活动】举手表决,选择制作酸奶。
【过渡】那么酸甜可口的酸奶是怎么制作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安排小组讨论,制订初步的方案。
二、制订方案
【过渡】酸奶是由鲜牛奶经过发酵技术简单制成的。下面我们就来一同见证一下牛奶变酸奶的神奇时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制作酸奶所需要哪些材料?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温度计、温控器、计时器、真空袋、玻璃内胆、加热垫、纯牛奶、原味酸奶、pH试纸、糖度计等。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制作酸奶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和制作流程。那么,酸奶的制作流程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灭菌(高温蒸煮)→放入冷水中冷却(42℃)→接种(加入少量原味酸奶)→密封发酵→低温保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总结制作酸奶的流程。
1.灭菌:将玻璃内胆和汤匙等高温蒸煮10分钟(杀死器具上的微生物,防止杂菌污染),然后将玻璃内胆装入真空袋内。
2.接种乳酸菌:玻璃内胆冷却到常温状态,将纯牛奶倒入玻璃内胆中(如果喜欢甜味浓一些,可以加一些白糖),然后再倒入原味酸奶(内含乳酸菌,注意纯牛奶和酸奶的比例要控制在10∶1左右),用汤匙搅拌均匀。
3.密封发酵:用抽气泵将真空袋内的空气抽出,封好袋口。在袋口处放置好加热垫,打开温控器,使加热垫的温度保持在40℃左右(为乳酸菌发酵提供适宜的温度),同时打开计时器,发酵8~10个小